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捏造中國“打壓外資論”是唱衰中國沉渣泛起——起底美國抹黑中國話術系列評論之三
新華社記者樊宇
近來,一些美國媒體陰陽怪氣地發表文章,稱中國對外企“不友好”、一些公司和投資者開始尋求與中國“脫鉤”雲雲。基於事實、依法實施的舉措,在他們眼裡卻成瞭妖魔化中國營商環境的“黑料”。這樣的話術並不新鮮,且一再被現實打臉。與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攜手全球企業書寫共贏故事不同,美國漠視市場經濟規則,為自由貿易設障,給外來投資築墻。哪個搞雙標,哪個搞霸凌,哪個背離市場原則,答案不言自明。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步回升,發展新動能表現強勁,外資企業追加新投資、落地新項目、開設新店鋪,用行動給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看事實,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落戶上海臨港新片區,空中客車公司宣佈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生物制藥企業阿斯利康擬投入約4.5億美元在青島建設生產供應基地;看數據,今年前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2%,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2.8%;看政策,在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指引下,“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系列活動啟動,各地紛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眾多跨國公司高管緊鑼密鼓展開“中國行”,除瞭實地考察,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做多”中國……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到博鰲亞洲論壇,從廣交會到消博會,中國釋放擴大開放的鮮明信號、搭建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不斷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新動力。
中國投資環境究竟好不好?比起那些隔著太平洋戴著有色眼鏡的美國媒體,紮根中國的外企更有發言權。多年來,大批跨國企業與中國市場攜手共進,為中國經濟帶來養分,分享中國發展紅利,與中國“共成長”是許多跨國企業的共同心聲。對很多外企來說,今日中國不僅是生產基地、巨大市場,更是戰略要地和創新源泉。紮根中國20年的寶馬集團,和眾多外資車企一樣,其經營策略已從“在中國、為中國”向“在中國、為全球”轉變。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等多重因素,大量外資企業不僅沒有放慢佈局中國的腳步,而且積極抓住新產業新風口乘勢而上,從制造到研發,外資在華戰略的持續升級與本土化深耕,逐漸形成瞭中外企業齊頭並進的共贏局面。中國歐盟商會發佈最新報告顯示,近六成受訪企業表示未來五年將“適度增加”或“顯著增加”在華研發支出。
浙江紹興:營造良好涉外營商環境。2022年11月22日,在新昌縣萬豐航空特色小鎮,當地出入境管理大隊工作人員為一名英籍華人專傢(右二)送去永久居留證。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在跨國企業眼裡,中國有著龐大且活躍的市場,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配套體系以及不斷增強的研發創新能力,正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和投資潛力。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不斷出臺利好政策,為營造良好的外資營商環境、優化外商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保駕護航:中國先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逐步做“減法”,由最初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27項,制造業條目已經歸零,服務業開放持續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持續做“加法”,增加瞭多條高技術制造業條目……美國《國傢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期刊文指出,中國無可匹敵的“結構性競爭優勢”,源於其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龐大的體量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商業生態系統、世界級的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創新網絡等要素相互作用。
反觀美國,慣以“市場經濟捍衛者”自居,現實中卻奉行“美國優先”,於己有利就大談“公平自由”,於己不利就叫囂“國傢安全”,限制投資、出口管制以及發佈行政令直接幹預等手段美國用起來“得心應手”。
市場經濟以規則為準繩,其活力源於對市場主體經營、投資決策的尊重,源於合理高效的資源配置和分工合作。看看美國的所作所為: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濫用貿易保護工具挑起貿易摩擦,用“實體清單”對別國企業搞技術封鎖和供應鏈隔離,通過簽署行政令強制叫停跨國企業在美運營;泛化“國傢安全”概念,無理打壓他國企業,從對華為的全方位封堵到對TikTok瘋狂圍獵,步步緊逼搞有罪推定;收緊投資審查,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投資設障,先後叫停多起外資並購交易;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美國以應對全球芯片危機為名,向全球多傢芯片相關企業強索商業機密數據……近期,美國手段又有翻新,企圖用“專利陷阱”來絆倒中國無人機企業。
2022年2月16日,在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車身車間,機器臂在焊接車身。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事實已經證明,抹黑唱衰中國不會讓美國“再次偉大”。以零和思維打壓外國企業經營、損害他國正當利益、擾亂全球經貿秩序,隻會適得其反地打擊全球企業對美國投資環境乃至國傢信用的信心,為“負和經濟學”平添註解而已。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