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安佈羅斯和魯夫坎發現瞭微小RNA基因調控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諾貝爾獎官網

  綜合報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佈,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傢維克托.安佈羅斯和加裡.魯夫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也稱微小RNA或小分子核糖核酸)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諾貝爾獎委員會稱,兩名科學傢給基因研究帶來重大影響,“揭示瞭基因調控的一個全新維度”,未來對於癌癥等研究大有裨益。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說,微小RNA是一類在基因調控中起關鍵作用的核糖核酸分子。兩名科學傢通過對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的突破性研究,揭示瞭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機制,事實證明這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非常關鍵。微小RNA正在被證明對生物體的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

  評獎委員會成員、卡羅琳醫學院教授斯滕.林納爾松表示,基因調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機制,兩名科學傢的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發現,揭示瞭一種之前未被理解的機制,這對於理解我們身體的運作至關重要。

  林納爾松說,之前,人們認為基因調控已經基本被理解瞭,但微小核糖核酸的發現展示瞭基因調控中還有另一層新機制。“我認為這很有趣,生物學往往就是這樣,當你認為已經理解瞭所有的東西時,結果卻發現系統還存在著完全不同的維度”。

  從無人問津到顯學

  每個細胞都包含相同染色體,意味著含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組和指令,但是不同類型的細胞,卻擁有不一樣的特征,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基因調控功能就是當中的關鍵。根據安佈羅斯的說法,微小RNA是一種“基因之間的溝通網絡”,它能讓生物體內的細胞,產生各種不同的復雜結構和功能。

  在1980年代後期,安佈羅斯和魯夫坎研究瞭一種隻有1毫米長的“秀麗隱桿線蟲”,這種線蟲擁有類似人體的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等,將目標對準線蟲的兩個基因突變株lin-4和lin-14,這兩個突變株在發育過程中在基因程序的激活時間上存在缺陷,他們希望找出突變的原因。在比較和驗證研究結果時,他們發現,正是lin-4基因所產生的微小RNA,阻斷瞭lin-14蛋白質的產生。研究首次揭示瞭微小RNA的基因調控作用。

  1993年,兩人在《細胞》發表上述發現時,當初並未引起太大反響,被認為隻是特殊個例,屬於極冷門的范疇。直到2000年,魯夫坎的研究小組發現瞭另一種由let-7基因編碼的微小RNA,而let-7基因被證實廣泛存在於整個生物界,這引發瞭科學界的巨大興趣。在接下來幾年,數百種不同的微小RNA被鑒定出來,從無人問津迅速變成瞭遍地開花。30多年過去瞭,微小RNA研究在生物醫學界已經是蔚為大觀的顯學。

  如果基因調控出錯,可能導致人體罹患癌癥、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等嚴重疾病。微小RNA的發現,為未來醫學研究和治療開辟瞭新方向。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腫瘤學講師弗萊徹表示,微小RNA可以幫助開發治療疾病的藥物和作為生物標靶。例如,微小RNA現在被視為癌癥治療的新型靶點。弗萊徹還稱,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包括研究微小RNA如何幫助治療皮膚癌,預計會在未來5到10年內實現。

  得獎如同“地震”

  魯夫坎在當地時間凌晨被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吵醒,在得知自己獲獎後,他稱“這是一件大事,很大的事情,如同一場地震”。他還補充道,“傢裡的小狗對於天還沒亮,我們就在屋裡跑來跑去感到困惑”。安佈羅斯得知自己獲獎後表示,“這太不可思議瞭,太棒瞭”,他很高興能與“很好的朋友”分享獎項。

  他們將共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825萬港幣),今年頒獎禮典禮定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得獎理論

  兩位科學傢首次發現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也稱小分子核糖核酸),並確定瞭這種分子在基因表達調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微小核糖核酸是一類長度為18至25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它在調節細胞分化、增殖和死亡中發揮重要作用。微小核糖核酸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癌癥或糖尿病等諸多疾病。

  加裡.魯夫坎 (Gary Ruvkun)

  現年72歲,美國生物學傢,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同時是波士頓的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分子生物學傢。他出生於美國加州,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2008年,與安佈羅斯一起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同年當選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

  維克托.安佈羅斯 (Victor Ambros)

  現年71歲,美國生物學傢,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自然科學教授兼分子醫學教授。他出生於美國新罕佈什爾州,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學位。2007年,安佈羅斯當選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2008年與魯夫坎一起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魯夫坎投身科學事業前飄蕩一年

  《科學美國人》雜志過去曾撰文介紹安佈羅斯和魯夫坎的研究經歷,文中寫到,在小說中,突破性科學發現總是充滿戲劇性,一出現就全世界矚目,但現實生活中,科學探索之路是一個緩慢的歷程。

  安佈羅斯小時候就喜歡讀科學傢傳記,希望從事天文方面的工作,但最後選擇到麻省理工攻讀生物學。據稱,當安佈羅斯於1971年申請麻省理工學院時,他的入學申請隻有六個字:“我想當科學傢”。

  相比而言,魯夫坎投身科學事業經歷瞭一番波折。1973年,魯夫坎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物理學系畢業後,先買瞭一輛貨車,開車沿著太平洋海岸遊蕩。一路上,他曾去核電廠面試,也試過在電臺當DJ。最後,魯夫坎在俄勒岡州尤金市外找到瞭一份種樹的工作,他花瞭一年時間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種植瞭約50000棵樹。他住在自己的貨車裡,下班後和伐木工人一起喝啤酒。朋友邀請他到南美洲旅行,他在玻利維亞停留的時候,看瞭一整天的《科學美國人》,並告訴自己,是時候回去瞭。兩個星期後,他回到加州,重拾他對科學的熱愛。

  魯夫坎很喜歡探索科學學科的邊界。他說,他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實驗會把他帶到哪裡,不過這也沒關系。他說,科學研究與漂泊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就像跳上一輛巴士,看看它會去哪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