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6日電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 News)報道,當地時間5月1日下午2點30分左右,紐約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黑人流浪漢喬丹·尼利(Jordan Neely)在地鐵上被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扼喉致死。目擊者稱,尼利大聲尖叫,抱怨自己又餓又渴,但並未攻擊他人。然而,嫌疑人在未受到任何指控的情況下無罪獲釋,引發爭議。

  據尼利的姨媽介紹,在尼利的母親於2007年被殘忍殺害後,尼利變得“一團糟”。她指出,尼利患有精神分裂癥,同時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癥。

  社交平臺截圖

  紐約市審計長佈拉德·蘭德(Brad Lander)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譴責瞭這起致命事件稱:“我們絕不能生活在一個精神病患者被人勒死,兇手卻得不到任何懲罰的城市。這裡是紐約,不是哥譚。”

  在尼利遇害幾天後,民眾聚集在紐約市擁擠的地鐵站臺上進行抗議,沿著街道舉行遊行。倡導團體和尼利的支持者要求伸張正義,要求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提供社會服務,並呼籲人們關註當地的政策。他們說,正是這些政策進一步邊緣化瞭城市中無傢可歸的群體。

  報道截圖

  美國無傢可歸者援助聯盟(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的副執行主任雪莉·諾茨(Shelly Nortz)表示,關於犯罪的負面刻板印象和言論等造成眾人無法公平看待無傢可歸者,甚至對他們感到恐懼,蔑視他們,繼而導致瞭對無傢可歸者的暴力行為。

  諾茨說:“當無傢可歸者被妖魔化時,那些自以為是者便開始動用‘私刑’……這個可憐的人站在那裡,迫切需要食物和水,他的需求令他過於激動,以至於他大聲表達出來,但這絕不危及其他人。因此,用個人軍事技能殺死他的人需要為此負責。”

  紐約警方聲明稱,尼利在被送往醫院後被宣佈死亡,紐約市法醫判定為他殺。截至5日下午,並未有任何指控被提出,但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表示,尼利的死因正在調查中。

  佈法羅大學社會工作學院(University of Buffalo's School of Social Work)副教授伊麗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表示,無傢可歸的人通常被刻板地認為是不穩定和危險的,或者有濫用藥物的問題。雖然確實有不成比例的無傢可歸者有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有暴力傾向。她還認為,這些偏見往往源於“對與我們不同之人的恐懼”。

  “看到那些無傢可歸的人,有時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特權,這讓人們感到不舒服。”鮑恩說,“這種不適會導致恐懼。”她還補充說,美國媒體通常會將無傢可歸者描述為暴力或不穩定。當人們認為“任何無傢可歸的人都可能是暴力的,或者可能會攻擊他們”的時候,人們會基於恐懼做出一些下意識反應。

  視頻截圖

  鮑恩指出,旁觀者本可以聯系地鐵工作人員、心理健康反應小組或為無傢可歸者提供的外展服務,而不是拼命制服尼利直至其死亡。她補充說,種族也是造成此次致命事件的一個因素。

  鮑恩認為無傢可歸的人更有可能經歷各種各樣的創傷,“不幸的是,男性和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無傢可歸的可能性更大。我認為還有許多刻板印象,尤其是黑人暴力形象已在美國根深蒂固。”

  專傢表示,雖然長期無傢可歸會加劇心理健康問題,但大多數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並沒有暴力傾向。“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成為犯罪的受害者,而不是犯罪的人。”諾茨說。

  諾茨同時譴責瞭紐約市市長埃裡克·亞當斯(Eric Adams)的政策。她批評稱,針對無傢可歸者的暴力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當我們的政客對無傢可歸者進行負面敘述時,這種本能反應就會更頻繁地出現”。

  諾茨表示:“他們(政客)錯過瞭教育公眾的機會,反而把矛頭對準瞭那些真正需要我們同情和幫助的人。”

  報道截圖

  長期以來,紐約市的無傢可歸者人數一直居高不下。僅在2022年12月,該市就有68884名無傢可歸者,包括在收容所和街頭。根據無傢可歸者援助聯盟的數據顯示,這其中包括超過2.1萬名兒童。該機構的報告還顯示,紐約市2022財年期間,當地無傢可歸者服務部門(Department of Homeless Services)的庇護系統中有102656名成人和兒童。此外,報告也表明該市大多數無傢可歸者是黑人或拉丁裔。

  (編譯:王曄 編輯:高琳琳)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