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刘惠波

2023年11月29日至30日,第二十六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以下简称“京港洽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这是京港洽谈会在3年疫情后恢复线下举办,也是时隔5年重回香港,对进一步推动京港两地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本届京港洽谈会立足两地各自特点和优势,推动两地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互惠共赢,为京港深化合作发展缔造美好新未来。

2023年11月2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右)在礼宾府与北京市市长殷勇(左)会面

“1+14” 搭建京港经贸合作重要平台

第二十六届京港洽谈会由北京和香港两地共同主办,以“深化合作 共赢未来”为主题,聚焦京港两地优势领域,注重发挥香港在国家双向开放中的“桥头堡”作用,链接国际优质资源和要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京港两地在服务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消费和“一带一路”等领域交流合作。

本届京港洽谈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安排“1+14”共15项活动,即“开幕式”和“14项京港合作专题活动”。14项京港合作专题活动围绕京港两地的发展需求和经贸合作热点,分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数字经济”“国际消费”“协同发展”5大板块。专题活动中,智慧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10项专题活动在香港线下举办,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城市管理、跨境数据流动4项专题活动采取京港两地连线的方式举办。

本届京港洽谈会邀请了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两地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大型民企、基金公司等企业参会,还邀请了两地科技界、金融界代表,以及驻港中资企业、香港本地商协会、在港国际商会代表和香港高校、智库专家学者参会。通过主题演讲、政策推介、经验分享、项目发布、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各界人士围绕两地关注的经贸热点,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交流,共谋京港合作新发展,共话两地美好新未来。

与上届相比,本届京港洽谈会在内容设置、活动安排上更加注重需求引领,聚焦服务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消费和“一带一路”合作等重点合作领域,通过环境推介、研讨交流、展示与投资咨询洽谈等活动,促进京港两地企业、商协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园区等参会各方开展广泛交流对接。

一是拓宽了板块设置,内容更加丰实。从上届的服务业开放、创新合作、数字经济3大板块,拓宽为本届的5大板块。与上届相比,新增加了国际消费和协同发展两个板块。

二是在香港举办首次增加线上方式,突出了节俭办会理念。京港洽谈会通常都是一年在香港、一年在北京,两地轮流举办。以往在香港举办时都是纯线下方式,本届京港洽谈会坚持绿色、可持续和节俭办会的原则,精心设计活动板块和内容,合理安排活动场次和场地规模,4个专题活动线上举办,把绿色、可持续和节俭办会的原则贯穿在组织策划、场地搭建和服务保障各个环节,持续提升办会效能。

三是在内容筹划和活动安排上,更加突出两地优势领域。本届京港洽谈会专题活动,由上届9项专题活动增加到今年的14项。从专题活动内容看,围绕智慧科技创新、生命健康、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合作、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流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环境服务、食品安全等专题进行政策推介、研讨洽谈和产业对接,促进京港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享发展红利。

2023年11月29至30日,第二十六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香港举行。图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开幕式上致辞

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均高于上届

2023年11月29日上午,第二十六届京港洽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宣布开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2023年京港洽谈会是2018年以来两地政商界领导再次聚首一堂面对面交流,为京港共谋发展,意义重大。北京综合实力卓越,“两区”建设在推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特区政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运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贡献国家高质量发展。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各方通力合作,通过京港洽谈会这个推进京港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两地政府、企业及产业交流合作,携手实现产业导向、驱动经济持续发展,为京港合作注入更大动能。相信京港洽谈会将延续双方合作热情,为两地带来更丰硕合作成果。

殷勇指出,2023年以来,北京市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奋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北京和香港都肩负著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使命,两地交流合作前景广阔。北京市将进一步发挥京港洽谈会作用,促进两地更深层次合作共赢,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围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密切对接合作,深化成果转化和产业联动。扩大服务业开放合作,共享制度型开放政策红利,巩固金融等合作基础,扩大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投资交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加强“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建设等领域合作,促进文化、体育等交流互鉴,打造商文旅体融合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京津冀和粤港澳区域联动,共建产学研融合、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我们将与特区政府深化合作,共享发展机遇,为推进“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作出更大贡献。

11月30日,会议圆满闭幕,为京港两地政府、协会与企业之间提供了投资信息互通有无、投资商机交流沟通、投资意向精准对接的高质量平台,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太古集团颐堤港二期项目、丰台站城一体化项目、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图像算力中心、和睦家国际医院等34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签约,涉及两地在高端消费、商务服务、数字经济等经贸领域的多项合作,签约金额为672.2亿元(人民币,下同),数量和金额均高于上届。

会议期间,京港发布双向投资招商引资项目161个,招商总额503.7亿元,涉及企业融资、园区合作、楼宇合作、土地融资4大类,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科技服务、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

此外,在金融、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也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3外资资管机构北京发展指南》,并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支持北京企业“走出去”,推动优质外资金融机构来京发展,促进京港两地金融业务实合作。围绕京港青年创新创业、共建区域创新中心等方面,京港两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和科研合作协议,旨在持续激发京港青年创新活力,促进创新创业和科创项目在两地双向流动,高水平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京港两地相关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港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合作联合体,将进一步推动京港在生物健康领域信息、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本届京港洽谈会全面展示了两地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新场景、新生态,促进两地企业开展双向投资和经贸合作,实现两地产业精准对接,共同促进京港两地优势互补、经验互鉴、成果共享,为京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

不断拓展京港往来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京港双方达成共识,决定以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的形式推进两地经贸合作。京港洽谈会由此应运而生,开创了京港两地合作新模式。作为京港两地重要的品牌经贸活动,京港洽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6届。26年来,京港洽谈会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共创繁荣”的宗旨,不断拓展两地往来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对推动京港互利合作、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第五届京港洽谈会期间,京港双方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两地在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贸易、危旧房改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从而加速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2002年,第六届京港洽谈会上,北京首次尝试境外人才招聘。这意味著京港洽谈会从“北京到香港引资”的单向局面,升级成真正双方互补、互动的合作局面。2003年,第七届京港洽谈会上,香港力推“自由行”,北京放开市民到香港的“自由行”,进一步带动了香港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

随著时代发展,京港两地合作范畴更加广泛,京港洽谈会涵盖的主题内容更为多元,促使两地经贸投资方式由合作到多种形式并存,合作领域从传统的贸易、投资领域逐步扩展至金融、科技、文化、医药卫生等领域,投资方向由香港单向输入到两地投资双向奔赴,让两地充分共享发展机遇。

近年来,京港两地经济合作成效明显,为北京扩大对外开放、集聚国际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2023年1-9月,香港在京设立企业424家,实际利用外资92.6亿美元,规模占北京实际投资的84.8%,位列第一。2023年1-10月,备案的北京赴港投资项目188个,同比增长43%,协议投资额度12亿美元,增长20%。投资主要涉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双方在数字经济、金融、商务、“一带一路”、青年创业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落地了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三里屯VILLAGE及颐堤港、北京城建集团建设香港机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香港地铁参与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14号线、16号线等多条线路,助力提升北京地铁运营水平。

如今,北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已逐渐形成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香港在金融、创新科技、贸易、专业服务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两地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

未来,藉助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京港两地将迎来更为广阔的投资机遇、政策红利、产业市场,期待北京与香港南北携手,共赴波澜壮阔的发展新征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