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遠看香港未來發展有兩個大方向:融入大灣區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兩者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香港既可貢獻本身的能力及優勢助力內地,又可借助內地動力帶動本身發展。借力發展對香港經濟有雙重利好,一是增加外需,二是借機提升供應方能力及競爭力。此外,隨著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歷史大潮,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更覺適逢其時,令內地可更好地享用“東移紅利”,香港參與其中,乃分享此種紅利的必由之路,實機不可失。

  另方面,需註意融入大灣區將增加香港與毗鄰地區的連接處,而這又必將增加跨境競爭。在這形勢下,香港相對內地的優勢及劣勢均將更為突顯,既帶來利好又帶來壓力,年初通關後這情況便明顯浮出。其一是內地客多來,令零售、餐飲及住宿業回暖,助推本港疫後復蘇。但與此同時:港人大量北上消費,令本地消費受影響。

  這種旅遊服務逆差,正是通關帶來兩地競爭的後果。一般解釋是內地成本較低帶來價格競爭力,同時服務更多樣化也帶來質素競爭力,更顯示內地服務業的創意效果日佳。事實上,港人的創意能力不弱,但由於成本高令市場進入門檻高,令許多創意者卻步,能力未得發揮。

  另一值得註意的是香港外貿持續下跌,許多意見認為是外圍形勢差所致,但此說有誤。香港外貿大部分為內地轉口,而內地外貿表現好得多。真正的主導原因是港口替代,許多轉口改由內地出入而消失。疫情加快瞭替代,而疫後轉口不回來,又反映瞭香港轉口成本高的根本問題。因此,港人在討論發展前景時既要看到優勢,也要看到劣勢從而知所改善。

  突破西方打壓 分享“東移紅利”

  對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也有一些噪音。有人認為中央逼香港參與令香港自絕於西方雲。此說十分荒謬,原因是:(一)不能逼。香港經濟由市場主導企業自主為基礎,逼不來。(二)非“自絕”而是“被絕”。西方尤其美國對“一國兩制”的解讀是“去兩制”隻留“一國”,故打壓中國的手段必用於香港,而且會有香港特色的打壓。隻要香港一天在中國旗下打壓便不會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乃香港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利之所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乃分享“東移紅利”之路有利香港。此外,香港經濟主力在服務業,相對西方未必有優勢,但相對“一帶一路”地區卻很明顯,故開發“一帶一路”市場效益會更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