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昌林

中国经济正迈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由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紫荆杂志社协办的“香港中国学术紫荆论坛”上发表开幕演讲时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中国经济呈现出的趋势性、格局性变化显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成长形成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香港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多项指标持续向好超预期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有力,持续回升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用“三稳三超”来概括中国经济。“三稳”是指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就业物价总体平稳,“三超”是指工业、投资、出口增长超出预期。

从“三稳”来看:一是经济增长开局有利,好于预期。一季度经济增长主要受“基数效应”“政策效应”“转型效应”以及外部需求改善等因素影响,1-2月宏观数据表现“靓丽”,3月部分指标有所回落。此前,有国际组织预测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4.5%,或4.7%,最高不超过5%,但实际上增速达到5.3%,不仅高于外部预测,也高于去年同期4.5%的增速水平。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开局有力,正在加速回升,这是毫无疑问的。二是市场销售稳定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3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7%。从月度看,受基数影响,呈现回落的态势,但两年平均呈现回升态势,而且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说明消费增长仍有较大潜力。三是就业物价总体平稳。2018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维持在5%至6%之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核心CPI呈现温和上涨趋势,但仍处于低位运行态势。

经过多年发展,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装备工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图为1月15日,搭载5,000多台新能源车的“BYD EXPLORER NO.1”(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在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举行首航仪式,将驶往欧洲的符利辛根港和不来梅哈芬港,该船是比亚迪“出海船队”首船(图:新华社)

从“三超”来看:一是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于GDP增速0.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虽然此前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但工业生产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速。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3.44万亿元,能够在这么大的基数上保持高速增长,确实远超预期。二是投资恢复向好。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应该说速度还是很快的。因为一般来看,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当房地产投资下降10%左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还能增长4.5%,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三是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行业周期性下行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一季度,中国进出口稳步增长,以人民币计价进口增长5%,出口增长4.9%,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下,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个增速可以说是超出预期。2012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

当然,还有几个指标有待改善。比如,物价仍低位运行、房地产处于深度调整期等,一些指标恢复得有快有慢,这也符合疫情后经济恢复的特征,也就是不平衡的恢复。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为什么一季度中国国民经济能够实现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悄然形成,中国经济转型正在悄然发生革命,进步之大超出预期。关于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以家电、轻工、纺织等产品为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趋势性、格局性变化,突出表现在作为工业转型升级标志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高铁、汽车、船舶、大飞机、卫星等正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大大增强了中国经济“进”的底气。经过多年发展,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装备工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机械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主营收入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20.97%提高到2022年的22.7%,2023年机械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达29.8万亿元,是我国第一大工业。此外,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7.58%上升到2022年的10.6%。这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在下降,总体上符合中国制造业结构高端化的趋势。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从数字经济规模来看,2015年到2022年间,数字经济规模从18.6万亿元上升至50.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从数字产业化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4.8万亿元上升至9.2万亿元;从产业数字化来看,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遴选结果,截至2023年,中国已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数字经济总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居第二梯队。

二是新兴产业活力涌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智能手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前后的不到5%,提升至2022年的超过13%。战略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大激发了“进”的动能。

2012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七大重点发展方向和24项主要任务。现在回过头去看,很多行业发展得比想象中要好。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当时互联网云计算还处于萌芽状态,随著互联网消费的出现而快速发展;比如新能源,2008年国家发改委第一次明确项目光伏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4元(含税),现在降到2毛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出口方面,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出口总额由2019年的335.67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464.95亿美元,年均增速44.54%。今年1至2月份,“新三样”出口总额为218.21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246.74亿美元相比下降11.6%,首次出现出口总额下降情况。但从数量上看,“新三样”的出口额与智能手机的出口额相当。也就是说,如果这三个产品加起来,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显著变化。

三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广阔。据相关统计,目前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约30%,申购率是30%左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5%,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300多万辆。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等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元;健康产业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20年的16%分别提升至25%以上。

十几年前,这些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但是成长速度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新能源为例,早在2010年左右,当时有人认为新能源还“微不足道”,预测要到2050年才会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的能源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5%,新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此前的预测提前了20年。从过去的经验看,中国在很多行业具备市场、技术、场景等优势,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趋势性、格局性变化,突出表现在作为工业转型升级标志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图为2023年11月14日,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

I

期开发项目成功投产(图:新华社)

香港应发挥优势贡献力量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全球来看,每个地方在产业换道中,面临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因为抓住了机遇,最终实现跨越发展。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香港应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香港在金融领域具有传统优势,一方面要加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融入内地大循环,进一步提升业务品质,拓展业务范围;另一方面要维持与发达经济体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拓展与东盟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好条件。我们常说创新、创业、创投“铁三角”,如果没有金融支持,“铁三角”是很难成功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金融创新、服务创投等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二是积极打造教育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回顾人类科技革命的历史,人才在推动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发挥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人才就是要培养稀缺的、创新型人才。香港的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座世界一流大学,有著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有著良好基础。香港应充分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教育高地,集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据香港旅发局统计,今年首季度访港旅客量为1,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倍。图为外国游客体验香港特色旅游项目“叮叮车”(图:Brand Hong Kong)

三是加强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创新高地。香港要发挥好自身专业化人才和团队、国际化、金融等方面优势,加强与内地联系合作,尤其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推动人员、技术、货物、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发挥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协同发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