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撤銷樓市辣招之後,市場成交以多倍增長。樓花排長龍,在二手市場亦是經常“狹路相逢”多批客爭購,其中包括內地同胞,令市場增加瞭一群有實力的買傢。當初通關後,內地消費場所吸引瞭很多港人北上,有人覺得香港零售業“玩完”,但筆者的看法不同,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證明大灣區的流通得好,將順利開創一個新的階段,同樣隻要香港有好的貨品,內地的購買力一樣會過來的。事實上,香港名牌仍然是有優勢的,金舖更加企滿客戶,現在樓宇對內地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不論是因為應付炒樓,還是面對金融系統的沖擊,當年的辣招的確幫瞭香港抑制熱錢,約束瞭市場泡沫,反而制造瞭大量的銀行存款。香港M3由2007年底的6萬億元去到現在的17萬億元,當美國開始收水“剪羊毛”的時候,香港市場並沒有出現動蕩。

  銀行資金充足除令到按揭息口平外,面對美國加息,我們有條件加得慢一點,這令到很多港人受惠。另一方面,美國加息後,香港銀行也利用“聯系匯率的優勢”,買入美債等美元資產去賺取高息,以支付定期存款的高利息,這正是香港定期存戶收取高利息的原因。

  樓市撤辣後很多人都認為行情隻是曇花一現,但筆者並不認同,其實現在是健康發展,不是說多成交就是一定好,最重要是不同板塊流動,財富流通得快而普遍,這是良性的經濟效益。市場不是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現在隻是恢復到辣招之前的情況,所以大傢不要低估這種新常態。

  所以,“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我們要為這兩種風險做準備的。“買的風險”,我們有可能面對美國的幹擾,但隻要做好本分,再加上保留合適的現金做準備,就有條件去掌控買入的風險。“不買的風險”也是巨大的,如果經濟持續向好,樓價理論上是拾級而上的。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少香港居民準備遷往內地居住,雖然這是大都會的必然現象,就如很多倫敦居民由市中心搬到外區居住,但人們應該爭取讓自己有投資的選擇權。這幾年來,筆者提醒市民還有很多向好的因素,但說真話是要面對網上欺凌的。筆者已經盡瞭能力向公眾發放訊息,算是堅守瞭本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