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術界認為,女性受教育年限及勞動參與率愈來愈高,導致生育率也在不斷下降。

  2021年全球人口發展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較低人口增長率階段,當前全球總和生育率“窪地”集中於發達、高收入國傢,東亞、南歐等地區總和生育率處於最低水平。作為影響經濟增速與發展模式的關鍵變量,未來全球人口發展現狀如何?

  全球人口發展至今,學術界先後三次提出人口轉變理論,用以描述人口再生產模式轉變。

  一問:人口轉變理論差別?

  第一次人口轉變理論基於進入工業化時代後,西歐和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持續下降現象提出,將“人口轉變”的原因解釋為,工業化帶來更好的醫療條件,降低瞭人口的死亡率;且城市化發展改變瞭傳統社會的集體、傢庭基礎生活方式,個人主義得到發展等。雖然不同學者關於人口轉變階段存在不同的劃分方式,但總體上看,人口轉變均為從前現代社會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率逐漸轉變為現代社會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長率的過程。

  第二次人口轉變理論則關註到生育率持續下降背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觀念等因素。該理論指出,勞動參與率提升增強其女性經濟地位、高等教育發展亦使女性更加註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隨著配偶關系愈來愈趨於平等,女性初婚年齡上升、生育行為選擇多元和生育年齡推遲等因素均推動生育率持續下降。

  第三次人口轉變更關註發達國傢中的低生育率和高遷入率帶來的人口種族結構的變化或轉變。

  此外,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是描述分析生育率的常用指標。該指標是假設死亡率保持不變且淨移民為零的情況下,可維持人口水平不變的總生育率;由於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受出生性別比、生育年齡分佈和嬰兒生存率等因素影響,不同國傢可能存在不同的更替水平。現有文獻通過估算,將2.1的總和生育率作為西方發達國傢人口更替水平,欠發達國傢人口更替水平可能更高。

  人普辦負責人在七普後接受采訪時曾提及,國際上通常認為總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條“高度敏感警戒線”。“低生育率陷阱”理論指出,當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低生育率會通過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三類機制進行“自我強化”,從而使生育率進一步降低並且較難回升。

  二問:全球人口發展現狀?

  2021年全球人口達79億人,人口發展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較低人口增長率階段。根據聯合國人口司預測,2020年代後,全球人口增長率或進一步下滑,中性情景在下一個60年後(2086年左右)降至0左右。按照第一次人口轉變理論,全球人口發展已從1960年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速的工業化人口發展時期,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速的後工業化人口發展時期。

  從人口分佈結構來看,1950年代以來,中等收入國傢人口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占全球人口比重達75%、較1950年的67%提升近8個百分點;但結構出現分化,1980年代以來,中等偏下收入國傢人口占比明顯提升,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人口占比與高收入國傢類似,呈現持續收縮態勢。分地區看,1950年代以來,亞洲人口占比平穩增長,維持在53%左右水平,但東亞國傢人口占比自1970年代以來持續下滑,2021年占比為21%、較1970年峰值水平下降約7個百分點,人口占比下滑速度超過同期歐洲。

  從人口增速來看,196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東南亞地區,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人口增長率降幅居前。1960年代以來,高收入國傢人口增速持續下滑,中等收入國傢人口增速先升後降,低收入國傢人口增速平穩增長。1963年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人口增速達2.8%峰值,此後快速回落,2021年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人口增速為0.23%、僅略高於高收入國傢的0.16%。與之對應,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人口增速也自1960年代中期快速回落,2021年為0.2%、較1963年峰值下降近2.7%。

  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人口增速下滑主因生育率拖累,其總和生育率自1960年代中期快速下降。1963年以來,中等偏上收入國傢總和生育率加速下滑,由1963年的6.3下滑至2021年的1.52、接近低生育率“警戒線”,亦低於同期高收入國傢的1.56。對應地,2021年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總和生育率僅1.5、為世界最低水平,較1963年的6.4峰值下降明顯。

  三問:全球生育率“窪地”特征?

  分發展程度看,當前全球總和生育率“窪地”集中於發達、高收入國傢;分地區看,東亞、南歐等地區總和生育率處於最低水平。2021年,發達國傢及高收入國傢總和生育率處於最低水平,分別為1.52、1.56,低於2.1人口更替水平;相比之下,最不發達國傢與低收入國傢總和生育率依舊較高,分別為4.0、4.6。分地區看,2021年歐洲國傢總和生育率普遍較低、平均為1.50,東亞地區國傢總和生育率最低、近1.17,低於1.5的低生育率“警戒線”。

  第一次人口轉變理論或可部分解釋歐洲及東亞地區較低的總和生育率。2021年,韓國、新加坡、中國等和部分群島地區總和生育率較低,均低於1.5的低生育率“警戒線”;其中,韓國和中國香港總和生育率甚至不到1。究其背後原因,第一次人口轉變理論指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醫療水平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升、總人口及嬰兒死亡率降低,生育率亦會隨之下降。2021年各國數據顯示,生育率較低的韓國、日本、中國等東亞地區和歐洲地區,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平均預期壽命和嬰兒存活率均處於世界較高水平。

  根據第二次人口轉變理論,東亞及歐洲生育率“窪地”現象背後亦受到社會制度和文化觀念等因素影響。選取男女性別比、育齡女性已婚率、平均生育年齡等婚戀、生育相關指標看其對總和生育率的影響。根據各國散點圖,2021年歐洲地區生育率分佈於1.5低生育率“警戒線”附近,且受男女性別比、育齡女性已婚率及平均生育年齡影響較弱。

  從韓國、中國、日本等東亞地區數據來看,男女性別比對總和生育率影響較弱;1963年以來,東亞地區男女性別比較為穩定,但其總和生育率快速回落。從育齡女性已婚率及平均生育年齡來看,亞洲國傢數據顯示,較高育齡女性已婚率和較低的平衡生育年齡樣本其總和生育率往往較高;而中國似乎具有一定特殊性。

  從女性發展視角,較高的女性受教育年限及勞動參與率,往往對應較低的總和生育率。選取女性受教育年限、女性勞動參與率等指標衡量該國女性發展,看其對總和生育率的影響。從部分國傢數據呈現的散點圖可以看出,各國女性受教育年限愈高,總和生育率普遍愈低,瑞士、挪威等歐洲地區國傢女性受教育年限相對更長、且總和生育率處於較低水平。

  而從女性勞動參與率視角來看,非洲地區女性勞動參與率對其總和生育率影響較弱,或緣於其女性受教育年限較低,從事勞動更多為無償的第一產業或傢庭企業。相比之下,亞洲國傢2021年數據則顯示,較長的女性受教育年限和較高的勞動參與率或能部分解釋其較低的總和生育率。

  經過研究,筆者發現:

  (1)全球人口發展至今,學術界先後3次提出人口轉變理論,用以描述人口再生產模式的轉變。第一次人口轉變理論把工業化發展時期與人口再生產類型匹配,第二次人口轉變理論則關註到生育率持續下降背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觀念等因素。

  (2)2021年全球人口發展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較低人口增長率階段。1950年代,全球人口快速增長,此後60年中,全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均持續下滑態勢。

  (3)分發展程度看,當前全球總和生育率“窪地”集中於發達、高收入國傢;分地區看,東亞、南歐等地區總和生育率處於最低水平。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