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2月14日,在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监管下,载有1800余辆国产汽车的“唐鸿”号滚装船缓缓驶离广州南沙汽车口岸,前往中东地区,这是广州南沙口岸龙年首批出口的汽车。
业务繁忙的港口是我国汽车出口态势蓬勃的一个注脚。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对于广东来说,新能源汽车出口更是成为了在全球经济不明朗形势下稳住外贸规模的有力抓手。
广东是外贸第一大省,而珠三角9市则为广东进出口“挑大梁”。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蓬勃发展的9+2城市群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添足动力。
5年间,大湾区内地9市外贸总计额突破35万亿大关,2019至2023年大湾区9市进出口达到37.34万亿元。其中,出口23.37万亿元;进口13.97万亿元,进出口均占同期广东外贸的95%以上。
南方财经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了解到,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促使大湾区内地9市向外贸多元化发展。
在受访专家看来,科技创新与整体产业升级转型为广东外贸提供动力。同时,大湾区以其制度创新优势不断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内生动力,有效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动力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介绍,深圳是大湾区内地9市外贸的重要支柱。2019至2023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每年在大湾区内地9市中占比均接近一半,5年的总体占比为45.8%。
2022年,深圳蝉联“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第一位置。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进出口总值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总值2.46万亿元,同比高速增长12.5%,规模已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广东全省进出口总值仅同比微增0.3%,可以说,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形势下,深圳外贸顶住压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尽管在疫情期间,深圳外贸规模仍强势实现了连年增长,2020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2021年深圳出口规模大幅增长21.6%,2022年进出口总值也实现了3.7%的增长。
不断攀援的数据背后,体现的是这座城市苦修的“改革功”和“创新功”,折射出背后的产业变革之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就牢牢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从原本以来料加工型电子信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凭借劳动密集型模式打下的制造业基础,向自主创新、技术密集型企业进阶。
近年来,深圳提出大力发展20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布局8大未来产业。以深圳核心牵引,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正在快速形成,构成了独特的出口优势。
“深圳在创新技术上全国领先,加上资本市场发达,发展外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在他看来,增强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在生产中体现技术与创新能力,以质取胜。正因如此,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能、核心动能的深圳产业优势突出。
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是,体现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深圳外贸“生力军”。过去一年,深圳机电产品出口1.78万亿元,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超过七成。纵观大湾区内地9市,5年间机电产品总计出口16.11万亿元,占5年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下同)的68.9%。
其中,“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快速增长,5年间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新三样”产品达到4047.1亿元,其中出口锂电池3444.8亿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416.8亿元、出口太阳能电池185.5亿元。
刚刚结束的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频提“新质生产力”,其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
一连串的数字背后,生动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基因”和“澎湃动能”,这也是大湾区外贸寻求新增长点的动能所在。
制度创新打造开放体系
除了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产业链、价值链“要动力”,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其制度优势,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为外贸培育新动能。
例如,自贸试验区发挥着“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累计设立了2.4万家港澳资企业,实际利用港澳资473.77亿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港澳资总额的三成以上。
去年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横琴总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总规》)《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相继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平台建设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王晓红看来,《横琴总规》和《前海总规》很好地回答了前海和横琴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优势,继而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广东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
以产业为根基,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打通9+2城市群内部衔接与通关便利,为纵深推进高水平开放与扩大制度型开放创造条件。
例如,大湾区重点改革项目接连落地生效。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等改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今已经累计开通航线57条,2023年运输货物超48万标箱,同比增加40.6%。借助“组合港”“一港通”等政策,珠三角内河支线港与广州、深圳两大城市的枢纽港连成整体,共享国际大港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不断提速。
2023年以来, 粤澳集报货物“一单两报”、粤港公路舱单“一单两报”等新功能上线,大幅压缩企业必填项目50%以上。同时,“跨境一锁”通关改革覆盖7个过境口岸,联通18个城市。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为进出口货物在粤港澳大湾区“畅行”提供条件。
2023年1月1日、7月1日,“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分别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正式落地实施。据拱北海关统计,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今年2月22日,该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超178万辆次。
政策实施首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通关量20次刷新单日历史纪录,港澳单牌车单日最高达1.1万辆次。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软、硬件联通进一步深化,“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