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资源融合提速。

2月19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医疗机构名单公布,包括五间提供综合服务的医疗机构和两间牙科医疗机构。

据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介绍,此次公布的名单实现了四个突破︰首次冲出港深,覆盖大湾区核心;首次有非港资内地三甲医疗机构参与;首次有民营医疗机构参与;首次有牙科专业医疗机构参与。

“自2023年初深港全面通过以来,港大深圳医院长者医疗券使用数量继续呈现相当的增幅。”卢宠茂表示。

记者发现,随着粤港两地居民交往愈加密切以及大湾区发展“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建设,除了港人北上消费趋势明显之外,香港居民对于跨境医疗、养老的需求也愈发旺盛。

此次“试点计划”通过将服务点拓展至更多大湾区城市,有利于满足更多选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香港居民日常就医、健康需求。

“北上养老”趋势明显 拉动跨境医疗需求

“过去八年,接近1.6万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服务,总就诊人次超过16万人次,总使用金额超过5000万港元。”卢宠茂表示,近年来,香港居民对于大湾区医疗资源融合的需求不断攀升。

这背后主要源于越来越多香港长者选择“北上养老”,并希望将香港享受的福利携带至内地。

早在2021年,香港便已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推测,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约1名老人。

然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香港仅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有超3万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床位,且平均等候时间达2年。

在此背景下,“跨境养老”成为不少老年人的选择。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截至2022年底,约9万6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广东生活。

然而,医疗服务的难以携带成为北上养老的主要阻力。在香港,老年人能以较低费用获得公立医疗服务,每年能领取一定金额的医疗券,用于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及康复性服务。而在内地养老,香港老人只能够通过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或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在内地养老的香港居民希望将在香港享受的福利携带至内地,对于大湾区医疗资源融合的诉求也不断攀升。

新增“五加二”医疗服务机构 范围覆盖大湾区核心城市

“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便是香港特区政府基于日益增长的跨境医疗需求推行的新举措,在原有长者医疗券计划基础上,将服务点拓展至更多大湾区内地城市。

据卢宠茂介绍,推行“试点计划”一方面为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灵活性,让他们可在更多服务点使用医疗券,满足基层医疗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让香港长者能够选择跨境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券接受牙科服务,以满足他们对牙科服务的殷切需求。

记者了解到,香港在2009年开始推行长者医疗券计划,经多年发展,目前该计划可为65岁或以上的长者发放2000港元的医疗券用于使用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每年未用完的医疗券金额可累积至其后年份使用,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

这一计划首次将服务点拓展至内地的时间可追溯至2015年,彼时,为方便在内地定居的香港长者更便利地享受这一福利,香港特区政府推出试点计划,让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可以使用医疗券支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指定科室提供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的费用。这一试点计划于2019年6月26日起恒常化。

此后,于2023年4月17日起,长者医疗券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计划的使用范围再次扩展至该院外设的华为荔枝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为满足更多在大湾区养老的香港居民就医健康需求,香港《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明确指出,推出“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2024年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合适的医疗机构。此次医疗机构名单公布,也意味着该试点计划的正式落地。

据悉,此次公布的名单包含7个医疗机构,包括5家综合医疗机构以及2家牙科医疗机构,范围覆盖大湾区核心城市,并首次选定内地三甲医院作为试点机构之一。

其中,五间综合医疗机构分别是广州市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市的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的东莞东华医院以及深圳市的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二家牙科机构均位于深圳通关口岸附近。

“这次选定‘五加二’新医疗服务机构,我们是希望做到在湾区的核心城市实现全覆盖,关爱在广东养老的香港长者。在选定牙科医疗机构时,我们希望这些选定机构位于港深口岸易通达的地方,以方便在香港居住的长者。”卢宠茂表示。

据香港特区政府预计,上述“五加二”个试点医疗机构可由今年第三季起陆续开展“试点计划”的相关安排。至此,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可在大湾区内地9家机构使用医疗券。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