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康喜 丁莉 深圳报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着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2月18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在当天下午的分论坛上,广东政企学研金各界代表汇聚一堂,为广东如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释放信号,建言献策。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广东正以更高更强的姿态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当前,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化、数字化、全球化,新兴产业不断领跑全球市场,广东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而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更是勾勒出了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生态。

分论坛上,各界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广东要全力支持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投融资、营商环境建设、人才等等重点领域,实施更多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通过打造舒心贴心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在此次大会主会场隔壁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厅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看到了一众填补行业空白的半导体设备和医疗器械设备、AI大模型推理芯片等新产品、新技术。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带来的产品是自研全国产AI SoC芯片Edge10,该款芯片是国内首创的国产14nmChiplet大模型推理芯片,可提供12 TOPS的深度学习推理计算算力。另一边,深圳鲲云科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新品“CAISA芯片”则从芯片底层架构创新出发,为目前全球首款量产数据流AI芯片。

这些展品不仅是相关公司耗费千万研发费用产出的结晶,更是广东瞄准未来产业的新一轮“路演”。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广东对外重磅发布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发布,瞄准有望形成千亿级、万亿级规模的前沿产业方向,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的未来产业,或许将有望发展成为广东新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1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同样均居全国第一。

但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广东,从现在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广东要走在前列,拥有诸多“全国第一”的广东依旧还有较大差距和不足。要实现目标任务,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关键要靠科技创新、靠产业发展。这背后,便是广东不断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逻辑所在,也是此次大会释放的信号之一。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正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除“重注”五大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广东还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表示,接下来,广东将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个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东不断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而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广东,同样也在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转变速度,推动科技创新强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持续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总共推动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

以传统家电制造品牌TCL为例来看广东传统产业如何迈向创新驱动,或许更有张力。过去一年,依靠高端化、数字化、全球化转型,去年TCL自有品牌彩电出货2526万台,保持全球前二,其中高端产品Mini LED电视出货量增长近两倍,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

从偏僻小厂到千亿全球化企业,企业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促进制造转型。“通过运用AI和大数据技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其中,TCL中环的工业4.0能力领先光伏行业,单人远程操作炉台是竞手的 8 倍。”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分论坛上,TCL首席运营官王成表示。

以“实验室经济”攒聚创新生态

“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距离大幅缩短,颠覆性创新比以往更具战略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提出,尤其在当下热议的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其新赛道的迸现无不依赖颠覆性创新活动的策源。

创新策源的过程中,企业仍然是主体。在广东,全省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均集中在企业。白京羽认为,其中尤以初创企业或中小微企业为最,这一群体往往是颠覆性创新浪潮之源。

以精锋医疗为例,这家成立仅7年的“小巨人”,已申请了700项发明专利,专利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让机器人走上手术台成为“操刀手”。

在大会同期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上,精锋医疗带来的手术机器人以灵活、精巧的机械手引发关注。其最新推出的两款产品,在短短一段多时间内,已积累了一千多例手术,目前还在被上百家医院抢购。

但同时,颠覆性创新具有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的特征。单靠中小微企业,往往“独木难支”,辅佐与互补的生态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实验室经济。

这几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搭建起了一系列平台,打通了从原始创新到关键技术转化,最后落地产业经济的全链条。作为副院长,郑海荣注意到,对研究院的科学家而言,上午发表了一篇文章,下午便有投资人找上门来,这样的事司空见惯,“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屡见不鲜,创新元素就这样流淌了起来。

目前,研究院又建设了合成生物产业园,面向全球拓展企业300余家,吸引落地聚集企业41家;近3年另孵化合成生物企业14家,市场估值超百亿。

事实上,多种迹象都反映,像深圳先进院这样的单位正通过生态攒聚深度参与创新。在成果展上,来自大湾区国创中心的术中手持伽马相机、来自深圳先进院的5.0T人体全身磁共振仪……各种新型研发机构与创新中心已成为重要创新推手。

处在多行业科创前沿的深圳,更是汇聚了5G中高频器件、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超高清等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源源释放出创新的策源效应。

2023年年底方落户广州的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并投入35亿元打造新型储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其重注超10亿元的实验室全部对外开放,以吸引上下游企业、海内外研发团队进驻。短短月余,中心已引进中科海钠、北京卫蓝、上海良信等超十家头部企业。

“储能是一项横跨多学科的产业,覆盖了材料、化学、电力、机械、计算机等领域。”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龙表示,创新中心为多领域提供了合作平台,有助于整合创新资源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据透露,今年,创新中心便计划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和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装备和技术,开展43项重点任务攻关,研发投入将超过10亿元。

这背后是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的结晶。去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GDP的近4%。多元创新主体与生态已推动形成重注科研的浪潮。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