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承压,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广东地处“两个前沿”,发展早、规模大,感知最早也最先受到冲击。2023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从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到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已然传递出广东经济强大的活力、韧劲和潜力,经济第一大省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涵养和壮大。为解析高质量发展广东路径,南方财经推出《广东向“新”力》系列报道。本篇是第二篇稿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高慧超 实习生李敏怡、李佩 广州报道

2023年,广东晒出“成绩单”,一举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的省份。从传统制造到新智造,从传统模式到新业态,处处彰显广东的“含新量”。

比亚迪打破合资品牌的垄断格局,创下中国汽车年销量最高纪录,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SHEIN斩获2023年全球购物类APP下载量冠军,其创造的数字化柔性小单快反模式,深刻改变了世界服装快时尚行业的格局。

数据亦能看出广东经济的“含新量”。截至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居全国首位。有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撑,广东经济韧性十足,潜力十足。

“长远来看,中国有能力继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继续制造和开发更先进的产品,现在是电动汽车和电池,未来两三年可能会是电子产品、航空器材等。”近日,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欧乐鹰提及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电子产品和航空器材,恰恰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24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广东接下来的重点工作。观察人士分析,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而这也是广东转型升级特别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砸”出“第二增长曲线”

观察新技术给广东经济带来的生命力,“不死鸟”华为颇具代表性。

过去十年,华为带领产业链相关企业转向自主研发,仅华为就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一万亿元,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

如今,华为不仅在5G通讯领域遥遥领先,还杀入汽车领域。2024年开年前两周,问界销量超越理想排名新势力第一。此外,华为还成功开发面向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系统。今年1月,鸿蒙生态设备增长至8亿,数量位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华为等一众企业的影响下,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广东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行业之一。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广东逐步崛起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华为“涅槃”期间,比亚迪也在代工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型这场“硬仗”中连连告捷。

从2010年的20亿元,到2022年的202.23亿元,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在十年间增长了10倍,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还表示,未来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

华为、比亚迪用持续的研发投入换来生长空间,重塑了广东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格局。

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新三样”出口动能强劲。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3倍、20.6%、29.6%,全年出口合计同比增长33.7%。

“‘新三样’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广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成果。”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直言。

“新三样”爆发仅是广东新动能不断涌现的一个缩影。2023年,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目前,广东已形成绿色石化、先进材料、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新动能涌现背后,资金、人才等要素也加速集聚广东。目前,广东省研发人员超134万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得益于此,广东构筑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制造业在基础研发、原始创新方面不断突破。

在深圳,鹏城实验室已研制出国内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在广州,生物岛实验室在基因测序、生物3D打印、干细胞研究与制备等前沿领域孵化出诸多企业;在佛山、东莞,季华实验室与散裂中子源不断开花结果,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这进一步助力了制造业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引领广东经济结构优化、质效双升。

“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要增长,核心还是要培育新质生产力,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性价比高的产品。”广东科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日腾透露,从最初为外资品牌做代理到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从锂电到光伏储能、动力电池回收,科伺智能营业收入多年连续翻一番。

“飞”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反映的是广东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而“无中生有”的低空经济,则折射出广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

当别的车企醉心于发力新能源汽车时,小鹏汽车牵手“草根网红”赵德力,以小鹏汇天的全新面貌闯入飞行汽车的广袤蓝海中。过去十年,小鹏汇天已陆续推出五代飞行器。眼下,他们正在尝试用分体式的逻辑把飞行器跟汽车耦合,并加速推出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

同一时间,比亚迪与大疆合作打造的全球首个整车集成的车载无人机项目已经启动,亿航智能、海鸥飞行等也都在为低空经济而努力。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天空之城”的场景或将在广东率先实现。

据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5万亿元。今年的广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质生产力”时,专门提出“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数字低空的天然全数字化、丰富场景、多领域技术融合、绿色环保的特点,以及其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广东省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如是说。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常委、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欧阳绘宇介绍,目前,广东省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布局,创新政策和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飞行汽车”,广东的商业航天产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1月23日12时0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欢乐春节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圆满完成“一箭五星”的发射任务。这是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生产的首批火箭,也意味着南沙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式成为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

现如今,力争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南沙正以“一箭一星一基金”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布局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除此之外,2023年,广东生产新能源汽车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增长83.3%。

2023年,广东省组建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一路疾驰。

数实融合“再造一个新广东”

作为制造业大省,要提高“含新量”,数智化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

在东莞大岭山镇,依托华为提供的数字化全流程解决方案和服务,德普特创下“全球每14台手机屏幕模组就有1台来自德普特”的骄人成绩;在佛山南海,创兴精密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企业营收完成从5000万元到一个亿的跨越,利润增长160%,一年完成9万多个非标产品的制作。类似案例在广东不胜枚举。

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早早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自发推进两条腿完成数实融合。2023年,广东专门制定了《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从人才、金融、财政等领域加大对企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广州、佛山、东莞等14个城市入选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从结果来看,广东2023年技改投资增幅创6年新高,已累计推动超过2.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佛山凭借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数字化服务商的集聚,走在全省数智化转型的前列。2023年,佛山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3%,技改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一,约为800亿元,五成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在树立了一批龙头标杆后,接下来佛山将解决大量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全省探路解决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

梳理这些城市的数智化转型之路,不难看到,以“链式转型”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高效转型,已经成为广东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降本”的关键点。

例如,华为、美的等大型制造企业不仅实现数字化,其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带动一批企业。美的就以厨房电器和威灵电机为链主,通过产业集群项目为平台,以产业链数字化变革为抓手,带动产业链上众多中小企业一起数字化转型。同时,美的集团还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成果通过美云智数对外赋能。

未来,广东将形成更大的数智化生态圈。根据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广东将新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定制生产、柔性供应等新模式。

“当传统产业集聚效应、挤出效应加剧时,数实结合、数智化转型就是企业最好的选择。”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百乐如是判断。

作为机器人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的综合型企业,艾乐博是数智化的服务者,也是实践者、受益者。过去三年多,艾乐博机器人先后搭建起以机器人为支撑,数字化为桥梁的硬软数三位一体的智能制造体系,目前已进入产品和服务的成熟期、收获期。针对人才短缺的核心瓶颈,该企业正打算自费搭建以机器人技术及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实训中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有破有立,正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加快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答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