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隊”石欣的多重宇宙

奮鬥者,正青春!

在深圳這座造夢之城

不燃怎麼YOUNG?!

這裡有用創造力改變世界的科創大神

有用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的政務專傢

還有專利拿到手軟的行業先鋒……

他們的面孔夠YOUNG

他們的靈魂夠不一YOUNG

榜YOUNG 2023系列全新啟航

別眨眼!

  土耳其7.8級地震後的廢墟上,河南特大暴雨後的洪流中,雲南海拔4000米的深山裡……哪裡有災情,哪裡就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他們是深圳公益救援隊的志願者,從2008年建隊至今,已從60人發展至近兩千人規模,石欣是這支隊伍的創建者和組織者,隊員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狗隊”

  今年是石欣從事公益救援的第二十年,他是如何踏上公益救援這條道路的?深圳公益救援隊是怎樣煉成的?二十年的逆向而行,他曾經歷過哪些驚險時刻?又靠著怎樣的理想信念堅持瞭下來?石欣的公益救援故事,還得從“狗隊”這個稱呼說起。

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隊”石欣的多重宇宙

  登山愛好者“老狗”

  時間回到2000年,彼時的石欣剛開始接觸戶外運動,他形容當年的自己是“大玩傢”,登山、攀冰、滑雪、鐵人三項都不在話下,甚至還獲得瞭國傢級“登山運動健將”的稱號。

  為瞭跟更多戶外運動“玩傢”交流,石欣在當年最大的BBS論壇樂趣園註冊瞭賬號,用戶名就叫“男人老狗”。

  被問及為什麼起瞭這樣一個網名,石欣笑道:“‘男人老狗’是一個廣東俚語,大意是指不修邊幅、無拘無束的人。而我是處女座,在現實中很多人覺得我很挑剔、吹毛求疵,索性我就反其道而行之。”

  就這樣,“老狗”這個名字成瞭石欣在深圳戶外運動愛好者群體中的代號。

  第一次救援經歷

  戶外運動興起,風險也隨之而來。石欣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參與應急救援行動時的情形。

  2003年7月的三伏天,正在睡午覺的石欣接到朋友電話稱,有人在大鵬山上中暑暈倒,口吐白沫,情況十分危急。事發地位於一條挑戰難度很大的登山路線上,希望他們擅長戶外運動的人去幫幫忙。

  當下石欣就約上瞭山爺、假行僧、阿潘、行雲等一行六人驅車趕往大鵬。據石欣回憶,事發地接近最高峰的位置,樹木稀少,路徑不明,他們抵達現場時已是下午五點。

  “盡管還有人在做心肺復蘇,但當事人已經不行瞭。”石欣遺憾地說道。直到晚上7點,醫護團隊抵達現場宣佈瞭死亡。

  醫護團隊撤離後,現場隻剩下領隊和石欣一行,六人紮瞭一個簡單的擔架,開始將死者往山下抬。然而,在山路陡峭、光線不足、人力短缺的情況下,下撤變得異常艱難。

  “當天正值三伏,夜裡的氣溫都達到瞭30度。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盡快把人運下山,讓傢屬盡快見到他。”最終,整個行動持續到瞭次日清晨6點,用時整整11個小時。

  正是這次的經歷開啟瞭石欣長達二十年的公益救援之路。在往後的幾年裡,石欣和山友們時不時參與到山地救援的行動中,漸漸地,組建一支隊伍的念頭誕生瞭。

  “換作專業的隊伍,這樣的任務會派出24個人,8個人抬一個人,三班輪換,才能保證較快的行進速度,通常四個小時就能完成。”事後回想起當時的行動,石欣意識到六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

  深圳山地救援隊誕生

  盡管石欣早已有瞭組建隊伍的念頭,但正式拉起這支隊伍,放下企業高管的本職工作,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搭建平臺是在2008年。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在深圳登山戶外運動協會的組織下,石欣和同伴趕赴災區支援,這一去就是一年。

  “當時看到災區一片廢墟,感到需要幹的事情特別多,而自己能做的事情又太少,時常會有一種挫敗感。”石欣被分配到的綿竹市遵道鎮是汶川地震的極重災區,距離震中直線距離僅30多公裡,400餘人遇難,95%以上的房屋倒塌,學校、衛生院均嚴重損毀。

  在遵道鎮的一年時間裡,石欣與同伴從最初的發放物資,到後來為全鎮14個村子設立瞭14個兒童活動中心,組織孩子們做遊戲、背古詩、學算術,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餘震中保證他們的安全。在群眾生活逐步穩定後,石欣又參與到災後的產業幫扶工作中,幫助村民重建刺繡、養兔、年畫等當地特色產業。

  從和石欣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沉著、冷靜、理性且內心強大的人,而他的太太蘇敏向我們透露瞭他感性的一面。“汶川地震帶給他的觸動特別大,當他跟我說起從廢墟裡救出的人和小動物的時候,說他看到他們眼神裡沒有瞭光的時候,他臉上的表情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我就知道,他做這件事是認真的,他想一直做下去。”

  2008年9月,深圳公益救援隊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隊經深圳市體育局批準正式註冊成立,石欣成為隊長,“狗隊”的稱呼也由此而來。

  “不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

  隊伍建起來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救援志願者行列中,石欣感覺到“能做的事情更多瞭”。2012年深圳山地救援隊註冊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願者聯合會(簡稱深圳公益救援隊),石欣先後擔任秘書長、會長。自此,救援隊開始從單一的山地救援隊向綜合型專業救援隊發展。

  “從建隊起我們的口號一直都是:不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在這樣的共識下,隊員們自掏腰包,多次參加國際救援教練聯盟(IRIA)、中國國際救援隊、國傢地震緊急救援培訓中心等機構的各種救援課程,在多項急救賽事中斬獲佳績,2019年成為國內首個獲得綜合性城市搜救2級能力認證的社會應急隊伍。

  前後方聯動是深圳公益救援隊在實踐中摸索出的一套科學、高效、精準的作業方式。據石欣介紹,作為民間志願者組織前往災區,水、電、通訊、食物等後勤工作往往需要自我保障,而救援信息也更多的來自民間。

  “在復雜多變的災後環境中,前方隊員獲取的信息非常有限,這時候就需要後臺來支持整個行動,包括對社會資源的調動,對前方需求的響應,信息搜集、技術研判、風險評估、信號區域覆蓋圖和等高線地形圖的提供,以及後勤物資保障等等。”這一成功經驗也寫進瞭國傢應急管理部《社會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分級測評標準》與《社會應急力量救援隊伍建設規范》中。

  15年來,石欣帶領深圳公益救援隊參與瞭雅安地震、尼泊爾地震、荊門洪災、粵北水災、土耳其地震等50起國內外重大自然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參與全國山野區域救援280餘次,救助危難群眾千餘人。如今這支隊伍已經成長為擁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醫療、應急通訊六個專業隊,近2000名公益救援志願者的專業應急力量。

  因為熱愛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堅持

  回顧種種救援現場,令石欣感到最驚險的經歷當屬2010年雲南大理的一次山地救援行動。

  事發地在海拔4000米的蒼山上,經過3天時間完成瞭搜救失蹤“驢友”的任務後,石欣帶隊開始下撤。

  據石欣回憶,他們當時身處人跡罕至的峽谷中,可以說“無路可走”,要下山必須繞過一條20多米高的瀑佈。蒼山氣候潮濕,植被茂密,路上的石頭十分濕滑,救援隊隻能抓著藤蔓一點點向前。

  就在穿越峽谷的過程中,石欣腳下不慎打滑,抓著藤蔓整身子懸空在瞭懸崖邊。“當時感覺幾乎要抓不住瞭,身上還背著20來斤的救援包,底下全是尖尖的亂石。”即便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石欣仍然保持著樂觀和理性。“懸空時我腦海裡想的是,如果我掉下去瞭,也許背包還可以起到一點緩沖作用,說不定脊柱可以保住。”

  值得慶幸的是,同行的隊友和村民合力將石欣拉瞭上來,最終有驚無險。而像這樣的危險情景在救援行動中時有發生,餘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等都是救援中可能遇到的次生災害。那麼,是什麼讓石欣和隊員們一次次主動涉險,矢志不渝地堅守著公益救援事業?

  “一開始從事這個是因為情懷,後來做得多瞭,也鉆研和思考瞭很多,感覺自己比別人經驗豐富一些,更專業一些,可以去做一些推動領域發展的事情時,就變成瞭一種責任。”石欣把他對公益救援的堅持歸結為專業和熱愛。

  始於深圳,興於深圳

  深圳公益救援隊的蓬勃發展與深圳這座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城市有著緊密的聯系。石欣介紹,應急救援是隨著戶外運動而產生的,深圳正是當年國內最早興起戶外運動的城市之一。

  “我們最初能建起深圳山地救援隊,也是因為深圳有著戶外運動群體的基礎,當年大傢都覺得去山裡幫忙找個人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過多思考,也不值得拿出來大說特說。”石欣並不願意用“偉大”去標榜公益救援,在他看來,可以挽救生命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每年深圳公益救援隊都能收到上千份的加入申請,深圳人對公益事業的熱情也一直打動著石欣。“深圳的年輕人都非常願意關註公益和參與志願服務,這也為我們這樣一支專業的隊伍提供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以說我們是在深圳‘志願者之城’的建設中成長起來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