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劉雅萱)“很多人對我們的職業不太瞭解,實際上我們就是‘文物醫生’,面對一個不會說話的‘病人’,要靠我們對文物的認知,靠我們的技術和技能去跟它交朋友,瞭解它的病害,然後讓它恢復健康。”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說,希望更多年輕人瞭解“文物醫生”,用心去感受文物修復的樂趣,為文物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陳卉麗。(受訪者供圖)

  據瞭解,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始鑿於初唐,興盛於南宋,現存造像5萬餘尊。

  陳卉麗介紹說,大足石刻的很多文物都是在野外,“我們經常需要站在20多米的高架上觀察文物,有時候一看就是半天,還有的時候要走二三十分鐘的泥濘路,才能達到文物修復點。”

  陳卉麗說,對文物修復事業的熱愛,讓她發自內心地跟文物對話,“看到斑駁的文物‘愁眉苦臉’的樣子,心裡也很難受,修復好之後,仿佛能看到‘身心愉悅’的文物在對我笑。”

  經過時光的洗禮,以及重慶地區高溫高濕天氣的影響,在“文物醫生”的眼中,大足石刻就像各個器官都在衰老的老人,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瞭巖體失穩、石質風化等“多種病害”。尤其是開鑿於南宋時期的代表作品千手觀音造像更是患上34種病害。

  2008年,國傢文物局將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列為國傢石質文物保護的“一號工程”。2015年6月,歷時近8年的工程竣工,800多歲的千手觀音造像涅槃重生。

  這是在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拍攝的千手觀音造像。新華社記者 李前磊 攝

  “回想起來,真不知道這8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每天早晨7點多就出門,晚上6點回到單位整理資料,晚上11點多鐘才回傢。但看著千手觀音造像金光再現的那一剎那,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有不少網友關心“文物修好後,能管多久,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問題,陳卉麗回應說,文物的修復跟人看病就醫是一個道理,能維持健康多久與後期的保養維護息息相關,一旦發現有“生病”的苗頭,就應該馬上進行幹預或“吃藥”,不能任其再演化成“危重癥患者”。

  那麼,怎樣給文物看病呢?陳卉麗說,除瞭傳統的“望聞問切”之外,就像人們要做CT、拍胸片才能找到內部病灶一樣,檢測過程中也會使用X射線等手段從內部分析文物內部的礦物成分和結構,這樣才能治標也治本。

  “而作為文物修復工作者,不僅是要讓文物傳承下去,更多的是要幫助文物強身健體,讓它有足夠的時間來等待,將來會有更好的科技、材料和工藝來保護它。”陳卉麗說。

  陳卉麗在修復文物。(受訪者供圖)

  在陳卉麗心裡,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接過手中的接力棒,“將技能、方法和理念,一棒一棒地傳承下去,才能使文物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續。”

  “要想成為‘文物醫生’,首先要對文物有一顆敬畏之心,還要發自內心地愛這項事業,才會為瞭‘生病的文物’守護一輩子,再苦再累,都會覺得是累並快樂的事。”陳卉麗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