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華東師范大學學生張逸星(右二)在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上發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圖

  在江蘇和上海生活多年的張逸星,已經完全融入瞭大陸的生活。在他看來,大陸科創行業的發展前景和便利的生活環境,還會吸引更多港澳臺年輕人前來發展。

  ——————————

  1999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的張逸星,從小就隨來滬做生意的父母到大陸生活,現在說話幾乎聽不出鄉音。目前,他在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研究生三年級就讀,從事人工智能應用研究。

  2021年,張逸星本科快畢業時,正值國內外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大潮,這個新興行業顯示出的前景和潛力吸引瞭他。

  “盡管本科期間我們的課程偏工程類,但老師依然會要求我們看一些前沿的論文,當時我就發現人工智能已經在工業界落地形成應用瞭,比如手機攝像頭檢測功能,就與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研究有關。”張逸星說。

  碩士期間,張逸星跟隨導師的研究方向,從事人工智能圖像檢索與行人識別有關的課題。

  “圖像檢索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比如我們在網上檢索一段話或者上傳一張圖片,可以返回相關的圖片;行人識別則是通過一張人的圖片,返回和這個人最相似的其他圖片。這樣的功能,可以用於搜索引擎和安防攝像頭。”張逸星說。

  今年暑假,他參加瞭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的2023年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在上海市科協的推薦下,來到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實習,從事訓練人工智能模型的工作。

  張逸星說,與在學校做實驗時不同,實習所使用的平臺是國產的。“包括芯片和搭建、訓練模型使用的軟件,全都是本土企業研發的,當時一傢企業正在推進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項目,與上海超算中心開展合作,我們就參與其中。”張逸星說。

  實習的經歷讓張逸星愈發覺得,大陸人工智能行業未來大有可為。

  今年夏天,以“智聯世界 生成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張逸星和同學們跟隨實習老師去參觀。“我們看瞭展廳、聽瞭論壇,其中清華大學介紹AI語言模型的報告讓我印象深刻。清華大學的ChatGLM2是完全自主研發和訓練的,從好幾年前就開始佈局,堅持做相關研究——這可不是在ChatGPT火瞭以後才去跟進的。”

  最近,張逸星剛剛完成瞭一項校企合作的研究課題答辯。這一課題是上海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的一個子課題,他和團隊主要負責其中算法的調研、實現與集成部分,旨在為室內機器人提供感知和認知環境的知識庫。

  明年即將碩士畢業的張逸星,目前正在參加“秋招”,打算尋找和自己研究方向較為匹配的算法工程師崗位。

  “我平時會在學校聽學術會議或者企業報告,發現很多企業都在佈局人工智能,包括一些初創的企業;行業內優秀的人才也特別多,許多‘大牛’都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行業的就業、創業的機會都很多。”張逸星說。

  在江蘇和上海生活多年的張逸星,已經完全融入瞭大陸的生活,身邊的朋友也多是幼時從臺灣來到大陸的年輕人。

  “在上海,學校裡常有港澳臺生的聚會,還有優惠的旅遊機會,臺胞證使用也越來越方便。實習的時候,我遇到很多第一次來上海的臺灣大學生,他們很快就喜歡上瞭大都市的生活節奏。”張逸星說。

  他認為,大陸科創行業的發展前景和便利的生活環境,還會吸引更多港澳臺年輕人前來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