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民抑鬱癥藍皮書》調查數據截圖

  “開學兩周後,我們的門診變得非常忙碌;開學一個月,兒童病房進入住院高峰期,很難住進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傢庭治療師林紅,近期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發表的一篇口述文章中如是說。

  該文章發出後,“開學一個月兒童精神科爆滿”話題便迅速登上各平臺熱搜。這樣“一診難求”是否普遍存在?開學後是否是青少年抑鬱癥高發時期?如何看待抑鬱癥低齡化?對此,記者采訪瞭相關專傢。

  1

  曾因退學無果燒掉校服>

  13歲抑鬱癥女孩治療一年後仍需就醫

  國慶節後不久,14歲的小芳就在媽媽黃女士的陪同下,走進瞭湖北一傢心理診療中心。早在2022年,小芳就被確診為中度抑鬱伴重度焦慮。

  今年3月,黃女士曾向記者講述瞭女兒罹患抑鬱癥前後的情況。此前成績優異、懂事可愛的小芳在去年升入初一開啟住校生活後,生活和學習習慣出現瞭較大轉變。

  黃女士告訴記者,從初一上半期開始,她便頻繁接到班主任的電話,得知小芳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和同學不合群,後來出現無故翹課、成績下滑等情況。這讓黃女士束手無策。黃女士回憶,女兒升入初一後,就萌發瞭退學的想法,甚至一說到上學就惡心嘔吐,並經常就退學的事情和父母發生爭執。去年5月,小芳再次提出退學遭到父母拒絕後,小芳走到小區垃圾桶旁,點燃瞭自己的校服。

  如今大半年過去瞭,小芳恢復情況如何?10月25日,記者再度與黃女士取得聯系。她告訴記者,自去年8月小芳正式接受抑鬱癥治療後,在藥物和心理師的幫助下,小芳恢復得不錯,“至少能走進教室聽課瞭,雖然還是有些不合群,也沒有對學習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據黃女士介紹,在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中,小芳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參加瞭考試,雖然成績並不理想,但對黃女士而言,“這說明女兒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女兒的抑鬱癥卻在今年暑假有所反復。據黃女士回憶,剛放假時女兒情緒很好,但越臨近開學,加之堆起來的作業,女兒又出現厭學情緒,“一段時間又像過去那樣,夜裡悄悄哭,一整天都不說話”。

  開學後,眼見女兒的情緒又開始沮喪,黃女士就帶著女兒來到上述心理診療中心復診,希望女兒能盡快從這場持續的“情緒感冒”中剝離出來……

  2

  兒童心理門診日均接診量300左右>

  全年處於人滿為患的狀態

  那麼,開學後的青少年心理門診科,是否真的人滿為患?

  “開學後的確會有一個小高峰,門診接診數量會有小幅度提升,但並不是人們想的有巨大增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周玉明告訴記者,之所以稱之為就診小高峰,是因為兒童心理門診從全年來看都處於人滿為患的狀態。

  周玉明解釋稱,以安定醫院為例,兒童心理門診的日均接診量在300左右,無論是開學前還是寒暑假,每天的門診基本都會被掛出去,“一般要來看門診,患者都得等一星期左右才能拿到號”。

  此外,周玉明還說,兒童精神科住院病房的100多張床位也同樣已經飽和。他向記者解釋,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瞭自殘、自殺等行為,或居傢治療效果不佳,病情不斷加重、有嚴重軀體化病癥,醫院就會建議患者住院治療。

  “住院患者基本住滿一個月後,我們就會重新考量是否需要出院,而就算這樣的頻率也無法滿足青少年抑鬱癥患者的住院需求。”周玉明還提到,即便是醫院精神科的特需住院部,也長年是滿床狀態,且大部分都是十五六歲的青少年。

  因此,周玉明表示,在醫療接診量幾近飽和的狀態下,開學後雖然就診人數有波動,但就安定醫院而言,並沒有出現激增的情況。

  “從全年來看,一般開學後不久以及快到期末考試時,就診量會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周玉明解釋,之所以出現這兩個小高峰,一是開學後,學生要從假期中走出來重新適應學校生活,或者因為新學期升入其他學校,或是要轉校、開始住校等原因,對於存在情緒障礙的孩子而言,都會是一大挑戰,所以這個階段會成為孩子情緒波動較大的時期。

  而快到期末時,因需要備戰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孩子們也會備受壓力,導致情緒處理過載。“當然,這些情況並不絕對,在寒暑假也會有大量傢長帶著孩子來看病。”周玉明解釋,因為孩子放假瞭,這也給瞭他們更為充裕的時間到醫院就診。

  3

  青少年抑鬱風險高於成年人>

  兒童精神科就診患者以14-16歲為主

  抑鬱癥低齡化正成為一項社會議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抑鬱癥研究所等共同發佈的《2022年國民抑鬱癥藍皮書》等調查數據統計,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18歲以下的抑鬱癥患者已占總人數的30%,5成抑鬱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

  而根據周玉明的從業觀察,兒童精神科門診就診患者以14-16歲為主,且在近些年裡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意味著更多低齡段的孩子正面臨一場情緒疾病。

  豆蔻年華的孩子,何以會罹患抑鬱癥?周玉明解釋稱,從學術上講,抑鬱癥的誘因是遺傳、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社會環境來看,不良的教育方式也是一大誘因。“當然,抑鬱癥的科普、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視,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瞭孩子到院確診,所以青少年的患病率也就提升瞭。”

  此外,周玉明還補充道:“與沒有傢族遺傳史的孩子相比,有傢族遺傳史的孩子在某些條件的誘發下,患抑鬱癥的概率更大。”但他同時也提出,臨床上更多的是一些孩子沒有特定的明顯壓力,也沒有傢族遺傳史,但也產生抑鬱的情況。換言之,就是雖然沒有特定原因激發,也有可能會產生抑鬱。”

  而《2022年國民抑鬱癥藍皮書》的調查結果也同樣證實,學生抑鬱癥的誘因包括人際關系、傢庭關系、生活習慣、睡眠不足、學習壓力等。其中,77.39%的學生患者表示引發原因為人際關系,69.57%的學生患者認為在傢庭關系中易出現抑鬱。

  “雖然抑鬱不會直接就導致自殺,但如果孩子長期不被理解,覺得很痛苦,得不到相應幫助,在傢人和周圍人那裡得不到理解和及時的救助,就有可能發生悲劇事件。”周玉明說,抑鬱從發現到治療階段,都需要進行及時合理的幹預,才能防止最後悲劇的上演。他同時呼籲,在發現階段,傢長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問題,不受偏見影響,也不要有抑鬱癥病恥感。在識別階段能接受和直面孩子罹患抑鬱癥這一事實,已經能起到積極作用。

  “其實很多抑鬱到瞭休學地步的孩子,他們非常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但恢復階段或特定時期,孩子往往會生活得很辛苦,所以我們也呼籲傢長和學校共同配合,給孩子們多一些支持、包容,共同營造一個更為輕松的生活學習環境。”周玉明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提醒

  一線精神科醫生:

  如果孩子突然“不愛學習”瞭

  請給他一個傾訴內心的機會

  兒童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時期,面臨著成長、學業、社交、情感發展等多方面壓力。在這個關鍵的人生階段,由於各種因素影響,青少年可能出現情緒管理失調和危害自身健康的行為。

  據央廣網報道,《2022年國民抑鬱癥藍皮書》調查顯示,18歲以下的抑鬱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021年5月,我國發佈第一個有關中國少年兒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調研結果顯示:6~16歲在校學生中,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臨床一線的精神科醫生,在接診兒童青少年抑鬱患者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幾點值得傢長重視的情況。

  首先,與成年抑鬱癥患者相比,兒童青少年更容易表現煩躁、激惹,即說話做事沒有耐心,為瞭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而且變得特別敏感,會特別在意身邊人的言語或態度,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一旦感到被同齡人排斥或欺負就變得心情很差,往往采取回避參加集體活動甚至不肯上學的方式去回應。

  其次,兒童青少年抑鬱患者容易反映出各種軀體癥狀,年齡越小,身體不適越多,比如頭痛、腹痛、心慌、胸悶、失眠等。很多學生因為失眠而出現作息紊亂,夜裡睡不著,白天起不來,直接導致反復請假、落下課業、上不瞭學。傢長帶著孩子到醫院做瞭一系列檢查卻並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疾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傢長的不理解,誤以為孩子的上述表現是為瞭逃避學習壓力,也導致瞭一部分未成年人患者沒能得到及時的幹預和治療。

  第三,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表達直接簡單、不夠深刻,且情緒管理能力欠佳,容易沖動,行動欠缺考慮。一旦負性情緒難以舒解,日積月累,最終可能在某個事件或場景的壓力下出現情緒爆發,容易出現捶墻、摳掐、劃傷皮膚、飲酒或過量服藥等自傷行為,嚴重時可能在一時沖動下實施極端的自殺行為。

  第四,相對於兒童抑鬱癥,青少年抑鬱癥表現出更多的無助、無望感、乏力、疲勞、思睡、自殺和物質濫用;而兒童抑鬱癥的患者,則更多存在分離焦慮及註意缺陷多動障礙。

  如果一個孩子忽然“變懶瞭”“不愛學習”、動不動就哭泣發脾氣、出現自傷行為的話,說明他/她可能是情緒“生病瞭”,正在經歷著令人痛苦的情緒困擾。此時,建議傢長重視起來,不要急於給孩子下一個“不求上進”的結論;多一點耐心和尊重,給孩子一個能夠傾訴內心感受的機會,並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的精神心理機構去就診,接受專業評估,及早幹預。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陳瑜(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心境障礙科抑鬱癥病區醫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