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朋送來的不僅是郵件,

更寄托著村民對他的信任

和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作者:王喆寧

10月1日一大早,山東濟寧微山縣郵政分公司南陽支局,一個背著綠色郵差包的人,正在低頭分揀、清點當天需要投遞的報刊、郵件和包裹。

之後,他將東西放在門口的摩托車上,馬不停蹄地駛向停靠著郵政船的碼頭……

他就是王少朋,南陽鎮的一名“湖上郵遞員”。

·2023年10月,王少朋在微山湖上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

從2007年開始,他幾乎每天都要行船於湖上,負責合並後的振興村、渡口村、王蘇白村和建閘村四個行政村的黨報黨刊及信件、快遞包裹等郵件的投送。

不同於普通的陸上投遞,王少朋需要頻繁更換交通工具——摩托車、船、三輪車,每天往返六七十公裡,一天花五六個小時在湖上,守護3500多位村民的報刊、包裹……

如今,他已經走過30多萬公裡的水路。

“島上的村民基本都是留守的老人和上學的小孩,平時也很少出島。青年都在外面打工或做生意。”王少朋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隻要村裡還有村民在,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每天走四五十公裡水路

微山湖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組成。王少朋所在的微山縣郵政分公司南陽支局,就位於南陽湖中的南陽島上。

南陽群島建有獨立的南陽鎮,是一個島嶼鎮。這裡四面環水,湖面約15萬畝,進出都靠船隻,下轄的25個行政村分散在湖中自然島嶼上。

·南陽鎮。(環球人物記者 王喆寧/攝)

南陽支局共3人負責投送,王少朋負責最遠的這條水上郵路。

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交通限制,給投遞帶來不小的難度。雖然隻負責4個行政村,但他每日要走四五十公裡的水路。

每天早上大約八點半,王少朋就能到達碼頭,把摩托車放在湖邊後,再將郵件和快遞放到紅色的小船上。

王少朋指著旁邊一艘較大的綠船向記者介紹,這是以前的交通工具,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瞭,發動機的噪音太大,又過於笨重,一到冬季發動機啟動十分困難。

·王少朋的兩條郵船。(環球人物記者 王喆寧/攝)

雖然這艘船後來被他改成電動的,但是速度慢還經常發生故障。於是在單位的支持下,王少朋開上瞭現在這條紅色小船。

行船時,記者試圖問話,王少朋指瞭指耳朵,搖頭說:“聽不清。”

漫長的湖上之路,他被太陽曬出一頭汗,沒有其他打發時間的方式,隻能偶爾看看周圍的風景,同其他船上或者岸邊的村民打聲招呼。

從南陽鎮到丁樓村不到3公裡,用瞭20多分鐘。下船後,王少朋背上郵差包,開始挨傢挨戶地將各類郵件送到用戶手上。

結束丁樓村的工作,他開上三輪車到相連的其他兩村投遞,之後再回到碼頭開船,來回近40分鐘,是投遞中最長的一段陸路。

“來啦!坐下喝口水!”村支書和王少朋打招呼。

“不瞭!這就走瞭。”王少朋晃瞭晃手中的報刊,道瞭聲再見,就又返回船上。

接下來的幾個村子都需要開船前往,從王蘇白村到建閘村大約10公裡,航行時間需要整整一個半小時。

·王少朋在船上。(環球人物記者 王喆寧/攝)

“時間都花在瞭路上。”王少朋無奈地說。

在船上坐久瞭,王少朋就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等到達最後一站,通常已經下午瞭。

以前王少朋都會在船上吃午飯,比如燒餅、咸鴨蛋或方便面,“後來不願意帶瞭,冬天到中午飯也涼瞭,索性下午回南陽鎮後再吃熱乎的”。

因錄取通知書與郵政結緣

王少朋是土生土長的南陽鎮人,在成為郵遞員前,從事過不同的工作,當過建築工,也收過電費。

談及為什麼成為“郵政人”,他笑著說:“小時候,村裡有人等大學錄取通知書。郵遞員背著包騎著車子,把郵件送到時,村民那種高興,讓我覺得這一職業很光榮,我很向往。”

2007年,王少朋通過應聘成為南陽鎮的一名郵遞員。雖然從小習水性,也會開船,但剛接觸湖上郵路時,他還是遇到不少問題。

因為湖路危險且條件艱苦,這一崗位來來去去經歷瞭好多人。王少朋初來時,也需要手動發船,遇到寒冬,有時候幾個來回都無法發動。

“雖然是南陽人,但以前也很少去周邊的村子。”王少朋說。

最初投遞時,他走過不少彎路。水中沒有路標,經常能遇到蘆葦蕩,他總會迷失方向,在水上繞來繞去,浪費瞭不少時間。

·王少朋投遞的水上郵路。(環球人物記者 王喆寧/攝)

大約1個月後,他就摸索出各個村之間最近的水路,也掌握瞭方向。

復雜多變的天氣,成為王少朋頗為頭疼的問題。夏季多暴雨,雖然他每天都會查看第二天的天氣狀況,但難免遇到突發情況。

一次,王少朋正開著船走在湖中。突然狂風大作,他趕緊駕船向旁邊的島上停靠。

等天氣變好後,船已經被刮到灘塗上瞭。王少朋隻能拿起撐船的竹竿,花瞭幾個小時,才把郵船撬進湖裡。

2008年,王少朋遇到過一次危險狀況。當時,他正駕駛著綠色郵船急行。迎面一艘大船駛過,帶起層層巨浪,他來不及躲避,隻想著要保護郵件,急忙站起身。

正好一陣大風襲來,將沒站穩的他掀下船。他嗆瞭好幾口水,等大船駛過,費瞭好大勁才爬上船,渾身也濕透瞭,但顧不上後怕,趕緊繼續開船去村裡投遞。

雖然夏天陽光暴曬,也經常遇到風雨,但對於王少朋來說,最難熬的還是冬天。

“冬天湖上的風都能把人‘穿透’,穿多少層衣服都沒用。”每到寒冬,他都會穿上保暖秋衣、外衣等,再戴上手套。即使如此,在湖上待久瞭,他還是會被凍僵。

·王少朋在檢查發動機。(圖源:齊魯晚報)

冬天湖上經常起霧,行船更難。“在陸地上,周圍建築物多,還能分辨在哪兒,但在湖上白茫茫一片,根本找不到方向。”

遇到霧氣,他一般會摸索著慢慢行駛,實在看不清的時候,隻能把船停在湖上,等霧散去。

如今,王少朋堅守崗位十幾年,早已對每個村子所需報刊的數量爛熟於心,分揀郵件時也不再需要分發表。

成為村民每日最期盼的人

投遞時間久瞭,王少朋成為村民每日最期盼的人。

前些年,網購還沒有普及,他經常幫助村民從外面買些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柴米油鹽等。“最多一天送過近100件。”他說。

龔傢村有一位腿腳不便的老人,王少朋總幫忙從鎮上買些物品,還會幫忙交水費、電話費等。

如今,老人喜歡從網上買些種子種花,也經常通過王少朋將快遞帶進村裡。

·王少朋正在與村民交流。(環球人物記者 王喆寧/攝)

丁樓村一位退休的村支書對記者說:“少朋能始終如一,堅持做好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有時候下很大的雨,他還是會在村裡出現。”

一次下暴雨,王少朋的電動車沒有充上電,停在瞭半路,隻好打電話找村支書來幫忙。

村民們對王少朋的信任,來源於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他也因此成為村民心中的“信”使。

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有時候送郵件時,王少朋找不到人,電話也打不通。每當這時,他都會發動大傢幫忙。

2020年,王少朋去距離較遠的王蘇白村,給一名高中畢業生送錄取通知書。

因為全傢人都搬出瞭村子,他隻能撥打電話,但總沒人接。為瞭不影響孩子上學,他堅持每天用各種方式聯系,終於在幾天後找到瞭高中生的父母。

·王少朋正在與村民交流。(圖源:人民網)

新冠疫情期間,王少朋更是成為這些村子與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他每天都會從鎮上投遞物資到村裡,順便將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識宣傳給村民。一些村民需要口罩,他也會幫忙購買。

近幾年,山東郵政一直在落實國傢鄉村振興戰略,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在此影響下,王少朋也經常幫助村民,把農產品帶出去。

他在村民傢裡看到品質好、價格便宜的菱角,會建議他們通過郵政電商渠道賣出去,幫助不少村民解決瞭農產品難賣的問題。

對這些村民來說,王少朋送來的不僅是郵件,更寄托著3500多位村民對他的信任和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王少朋把郵件送到村民手上。(圖源:海報新聞)

談及從事這一職業的感受,王少朋說:“最開始幹這一行,覺得和我想象中不一樣,也有過打退堂鼓的時候。但送著送著我發現,這些郵件不是普通的郵件,更代表在外打工的子女對傢裡老人的一種關懷,想到每天有3500多口人等我送郵件,就慢慢堅持到現在。何況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能和世界上很多名人被收錄在同一本雜志裡,我感到非常激動。《環球人物》普及用戶廣,我所負責的區域今年訂閱量比往年更多瞭。未來,我想把這本雜志送到湖區最偏遠的角落,讓更多村民看到,傳播更多正能量。”王少朋說。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