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方金洋)

  新華社天津4月1日電(記者白佳麗、尹思源)4月2日是第16個世界孤獨癥日。專傢提示,孤獨癥多出現於兒童早期,3歲之前就可能明顯表現出異常。如早發現、早幹預,大多數輕癥患兒可通過融合教育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天津市兒童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石萍介紹,孤獨癥是一種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語溝通技能受損,同時伴有一定的行為障礙和智能障礙。

  “社會上一些人認為孤獨癥就是心理疾病,實際上並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但的確有一些孤獨癥兒童也有心理疾病的癥狀。”石萍說,孤獨癥發病還存在性別差異,從臨床來看,男孩發病率要高於女孩。

  石萍提示,孤獨癥越早確診,並正確地進行引導訓練,能夠極大地提高患兒的社交和認知能力,可以取得更好的康復效果。目前,大多數孤獨癥患兒會在2歲到3歲之間因語言發育遲緩而就診,但也有部分患兒就診時已錯過最佳幹預年齡。

  針對如何早期識別孤獨癥,石萍表示,一些人認為孤獨癥兒童通常就是“不太愛講話”,實際上這是對孤獨癥認識的一個誤區。要做到“早發現”,傢長應註意兒童成長中的多種“信號”,通常可以通過觀察兒童是否存在“五不”行為,即不看或少看,不應或少應,不指或少指,不語或少語,不恰當的使用物品和不恰當的言語表達。同時觀察兒童是否存在社會交往障礙,興趣愛好單一,重復做同一件事情,說話少、不說話或贅述等情況。一旦發現兒童有此類行為或類似表現,應引起傢長的重視,並及時就醫,尋求醫生的專業判斷。

  石萍表示,如傢長發現兒童有相關早期癥狀,應盡早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臨床上,我們看到一些傢長在潛意識中逃避已發現的相關癥狀,導致患兒就診時間一拖再拖,後期康復過程將變得更加困難。”

  專傢也呼籲,希望社會能給予孤獨癥兒童,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和專業工作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消除部分患者及傢屬的“病恥感”,幫助孤獨癥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