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師從建築泰鬥梁思成、莫宗江,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她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一流博物館;2022年7月,由她領銜設計的中國國傢版本館西安分館落成;她就是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應用於當代建築的領軍人物張錦秋

  如今,87歲的張錦秋仍對建築設計飽含熱情,她說:“我們建築業的人,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拓展幸福空間。”

  近日,總臺《吾傢吾國》主持人王寧專訪張錦秋,聽她講述“以人為本”的建築人生。

  01

  “大雁塔旁不能搞日本風格建築!”

  1936年10月,張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建築世傢。兒時的她對文學充滿熱愛,後來受父親影響,她報考瞭清華大學建築專業,但文學的滋養,依然是張錦秋一生的財富。

  △兒時的張錦秋

  1961年,結束六年本科階段的學習,張錦秋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繼續攻讀研究生,師從梁思成、莫宗江教授。畢業後在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工作瞭近60年。

  對於梁思成先生的才華,張錦秋用“出口成章、倚馬可得”這八個字來形容。而在文化素養與建築技藝之外,讓她印象最深、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是梁思成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執著和熾熱的傢國情懷。

  也正是這份傢國情懷,讓張錦秋對一份出自日本建築師的設計稿堅決提出反對意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外資項目絕大多數都是由投資方來指定外國建築師設計。位於西安大雁塔旁的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藝術陳列館(簡稱“三唐”工程)就由中日合作建造,日方也請建築師出瞭方案。然而,對方的設計風格有明顯的“和風”,與周邊歷史環境不相符。

  “大雁塔旁邊不能搞日本風格的建築!”勘探完現場後,張錦秋重新設計“三唐”工程,方案一拿出來,便獲得瞭日方贊賞,“我覺得很長志氣,日方投資,中國設計師主持設計。”

  02

  傳統與現代結合是她一以貫之的建築理念

  2019年,張錦秋接到西安國傢版本館設計的任務。由於時間緊迫,80多歲的她在病床上堅持研究地形圖,出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現場堪景。

  張錦秋以高臺築閣的設計理念將漢唐盛景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打造瞭一座具有古典氣象的現代建築。

  進入到西安國傢版本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築於高臺之上的文濟閣,而高臺內部,別有洞天。

  距離西安國傢版本館約40公裡,就是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它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也是張錦秋的代表作。

  當時,西北設計院一共做瞭十二個方案,張錦秋的唐風宮殿式設計方案脫穎而出。從起草圖紙到施工建設,歷時八年,一座既承載深厚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建築美學的博物館破土而生。

  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可能性,是張錦秋一以貫之的建築理念。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隨處可見古與今的交融,挑簷下的椽子、鬥拱,大片玻璃、預制大墻板的使用,則體現出瞭當代建築的審美意識。而在色彩設計中,張錦秋堅持“墨雅於彩,素色為上”的追求。

  “中國的建築文化不隻有黃琉璃、紅墻,也有典雅的文化。”

  1991年6月,陜西歷史博物館落成開館,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03

  我工作的目的是為人民拓展幸福空間”

  “莫忘前人,服務今人,想到後人,以人為本”是20多年前張錦秋寄語年輕人的一副題字。其中的“以人為本”,正是貫穿她整個建築人生的根本原則。

  西安的熱門景點大唐芙蓉園,也出自張錦秋之手。如今,這裡隨處可見愜意享受風景的市民和遊人,這樣的“情景相融”也正是張錦秋最願意看到的景象。

  張錦秋說,當初建設大唐芙蓉園,就是為老百姓建的,園子裡有供市民使用的廣場大院、臨水平臺等室外活動場所。

  被譽為西安“會客廳”的鐘鼓樓廣場,則是出於便利百姓生活的考慮而建造。

  三十多年前,張錦秋在一次和丈夫的討論中,提出建立鐘鼓樓地下廣場的想法,她的設計巧妙平衡瞭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西安市民提供瞭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為古城增添瞭一張連接歷史和現代的名片。

  2015年,國際小行星組織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2007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她的名字也將永遠和古都西安聯系在一起。

   如今,年近九旬的張錦秋,依然帶領團隊在一張張圖紙上勾勒、孕育著心目中的理想建築,不斷推敲反復論證每一個設計細節,傾盡全力為人們生活的城市註入更多的美好和詩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