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隻有11歲的淮安男孩王訓洲為救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父親,他捐瞭1200毫升骨髓移植給父親(揚子晚報曾在2014年9月22日報道過),2022年,父親病情復發,已是大一學生的他再捐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救父。9年之間,兩次救父,王訓洲也從懵懂少年長成陽光大男孩,回想起兩次救父經歷,今年20歲的王訓洲說:是義務更是擔當。而他的父母則不忍地說:“我們給他一次生命,他‘還’瞭兩次!”今年8月23日,他入選淮安市第七屆道德模范候選人,並正式公示。

  11歲休學一年增肥20多斤救父

  今年8月24日,在金湖縣城水香嘉華小區,記者再次見到王訓洲時,他已不是當初那個胖嘟嘟、滿臉稚氣的懵懂少年,而是一個戴著眼鏡、1米9的個頭、近200斤體重的陽光大男孩。

  記者瞭解到,2014年為瞭順利完成骨髓移植,原本當年暑後就讀小學六年級的王訓洲不得不先休學,與母親周永華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近一傢日租房裡等待手術。周永華告訴記者,由於丈夫王元國當年體重達220多斤,而醫生要至少抽兒子5斤骨髓,如果不夠還要抽兒子的造血幹細胞,所以她要給兒子增加營養。兒子原本110多斤的身體,經過一個多月骨頭湯的調養,增肥到130多斤。

  2014年10月13日,增重成功的王訓洲被推進瞭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歷經4個小時,共抽取瞭900毫升骨髓。但王訓洲的父親王元國體重有220多斤,因此,按照手術方案,第二天,王訓洲再一次被推進手術室,歷經3個半小時,醫生從他的體內又抽取瞭250毫升造血幹細胞,幸運的是,整個移植手術很成功。

  疫情期間進京捐造血幹細胞救父

  “兒子第一次捐骨髓救我,我從心裡面是抵觸的,孩子還小啊”,提及兒子第一次給他捐骨髓與造血幹細胞,今年46歲的王元國至今在言語之中仍有不舍,他說,隻有與他有同樣經歷過生死的人才能明白他當初的心情。

  第一次骨髓移植後,王元國開始接受靶向治療,在傢人的照料下,他的病情控制很穩定,就在全傢生活逐漸走向正軌時,2022年9月份,王元國病情復發,在傢人的堅持下,加之經濟原因,他選擇到北京高博博仁醫院做免費試驗性手術治療,可惜失敗瞭,要想延長生命,隻有進行 CAR-T細胞治療,這就意味著,兒子王訓洲要再一次為他捐獻造血幹細胞。正在南京讀大一的兒子聽到這一消息後,毫不猶豫要捐造血幹細胞救他。

  但當時正處於疫情防控階段,怎麼能盡快順利到達北京成瞭問題,王訓洲告訴記者,在他就讀學校——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領導的幫助下,10月20日,王訓洲從南京出發來到北京博仁醫院,隔離一周後,10月28日,醫生從王訓洲體內抽出造血幹細胞給父親。

  “我是父親骨髓的供體,並且細胞活躍度高,隻有我捐獻造血幹細胞才能救父親,這也是一種擔當吧!”王訓洲說,在他心中,一傢人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地團聚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事。

  “我們一傢就像是一個船隊”

  “我們給瞭兒子一次生命,但他卻‘還’給我兩次。”說起兒子兩次救他,父親王元國有點哽咽的言語之中充滿愧疚。

  盡管第二次手術很成功,但父親的精神狀態大不如以前。王訓洲說,平時母親在傢照顧父親,他在學校就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與父親視頻聊天,暑假回傢後,他每天陪著父親在小區裡散步。在傢人的關心、鼓勵下,父親變得更有生機、有活力瞭。記者瞭解到,王訓洲從小就特別懂事,特殊的傢庭境況讓他在成長的路上心智愈加成熟。

  記者2014年采訪王訓洲第一次捐髓救父時,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爸爸說過,我們一傢就像拴在一根繩上的船隊,而爸爸就是這根繩子”,時隔近十年,王訓洲說,現在,他是這根繩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