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8月19日電 題:“最美醫生”丁櫻和她的三株“苗”

  新華社記者王爍、田曉航

  經常穿梭於病區、門診和義診的現場,哪怕一直忙碌,72歲的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櫻始終面帶微笑。翻開她的履歷,裡面有建設中醫兒科重點專科、名科,制定一系列中醫兒科優勢病種診療指南,帶出一支強勁的中醫兒科人才隊伍……在中醫藥這座百草園裡,她耗費瞭大半生的心血,細心呵護著三株“苗”。

  診苗:“幹兒科是個良心活兒”

  每周的坐診日8點不到,丁櫻的診室外已經站滿瞭來自全國各地的患兒和傢長。隨著助理把厚厚的一摞病歷放在桌前,丁櫻用最快的速度戴上眼鏡,穿上白大褂,開始一天的問診。

  來找丁櫻看病的患兒,患有過敏性紫癜或紫癜性腎炎的居多。因此,反復解釋患兒生活和就診中的註意事項,成為丁櫻接診中的重要一環。

  丁櫻為患者把脈。(采訪對象供圖)

  “對於每個在她這裡看過病的孩子正在吃什麼藥,病情發展到什麼程度,丁老師都瞭解得一清二楚。”一位患兒傢屬說,丁櫻對孩子就像親奶奶一樣,非常用心。

  1968年從衛校畢業,做瞭5年基層醫生,一路摸爬滾打,丁櫻深知,一個醫術好、有耐心的好醫生,能給病人多大的希望。

  這些年,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可丁櫻看病卻“越看越慢”。細致的問診節奏常常讓她一坐就到中午,錯過“飯點兒”成瞭常態。

  “幹兒科是個良心活兒,要耐得住寂寞,要有醫術,更要有醫德。少吃一頓飯沒什麼,患者可不能錯過一個。”這是丁櫻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熟悉的人都知道,丁櫻開方有個原則:能用一味藥絕不用兩味藥;療效一樣,能用便宜藥就不用貴的藥,盡可能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傳承歷代醫傢形成的治療兒科疾病的方法和理論,促進中醫兒科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被丁櫻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研苗:“中醫要跟上現代醫學的步伐”

  丁櫻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棵雷公藤根。中藥雷公藤,是她鉆研數十年的另一株“苗”。

  “從學術角度來講,兒科病房非常重要,它是培養人才、打造人才的一個戰場。”丁櫻說,她和團隊將兒科發展的下一個目標定在瞭發展中醫藥診療優勢和堅持科研創新上。於是,雷公藤進入瞭丁櫻的視野。

  國內用雷公藤治療過敏性紫癜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臨床治療主要靠中成藥雷公藤多苷片,盡管在成人內科已被普遍采用,但雷公藤存在的一些副作用,一度讓患兒傢長談“雷”色變。

  丁櫻深知,臨床控制得當的話,雷公藤的副作用並不那麼可怕。更現實的原因在於,她不想讓紫癜患兒錯失便宜有效的救命好藥:一瓶雷公藤多苷片,50片的價格僅為十幾元。

  隨著研究的深入,丁櫻接連申請兩項國傢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研究中藥聯合雷公藤多苷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與毒副作用,結果甚為理想。她創新性地把雷公藤引入兒科臨床,提出雷公藤多苷片及雷公藤顆粒在兒科臨床的使用方案和使用劑量,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

  眾人眼中的丁櫻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接下來,她設想把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建一個數據庫,通過研究藥物間的對比,以及純中藥、西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間的對比,用科學的方法,把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制說明白、講清楚。

  “如果能把中醫藥的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將會更加彰顯中醫藥的生命力。”丁櫻說。

  培苗:“要培養‘承者’更要培養‘傳者’”

  直到50歲左右,丁櫻才感覺自己成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醫”。在她看來,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太年輕的中醫人通常很難透徹理解其內涵。

  從醫50多年來,丁櫻不斷向學生、向年輕醫生分享著她的成長路徑:在校期間掌握西醫基本知識後,再深入研究中醫理論,結合臨床經驗不斷挖掘中醫知識的深刻內涵——兩條腿走路,走得更穩、更快。

  丁櫻在查房。(采訪對象供圖)

  多年深耕於中醫兒科臨床、教學第一線的丁櫻深知,中醫學的傳承創新發展需要人才,即使自己生活簡樸,2018年10月,丁櫻仍以個人名義向河南中醫藥大學捐款,建立“丁櫻獎學金”基金,資助那些傢庭貧困但品學兼優的中醫兒科學子。

  如今,一有機會,丁櫻就送她的學生去進修。這些年,她栽培的一批批小“苗”也逐漸成長起來。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雖然年事漸高,丁櫻仍然心心念念要為兒科醫學事業“多做點事”。

  “我會繼續努力工作,培養更多中醫藥兒科事業的‘傳者’,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丁櫻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