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就恨不得抱著手機從早玩到晚,飯也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睡,作業也沒心思寫。”提起暑假裡兒子對遊戲的沉迷,李艷(化名)就忍不住嘆氣。在這場與遊戲爭奪孩子時間的博弈中,和李艷煩惱相似的傢長還有很多。

  遊戲話題屢屢引發社會討論,遊戲成癮行為也引起醫學界的重視。2019年,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以下簡稱“ICD-11”)。其中,將“遊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隨後,國傢衛健委發佈瞭《關於遊戲障礙防治的專傢共識(2019版)》。

  網絡日益普及,使用人群越來越低齡化,遊戲成癮導致的遊戲障礙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正在擴大。那麼,究竟什麼是遊戲障礙?如何預防和應對?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瞭相關專傢。

  沉迷遊戲,是病嗎

  蘇偉(化名)從小就愛玩遊戲,但高中之前一直能有所控制,成績也不錯。但升入高中後,他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加上高中課程難度提高,蘇偉的成績一落千丈,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最後發展到無法繼續學業的地步,隻能休學回傢。他開始封閉自己,變得沉默寡言,拒絕與傢長溝通,一段時間後,他被診斷為遊戲障礙。像蘇偉一樣受遊戲障礙影響的青少年正在增加。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我國,與遊戲相關的病癥患病率可達到17%。綜合既往研究結果,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定。遊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

  “不管是在門診還是住院部,兒童青少年的遊戲障礙個案數量都在增加。”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師劉艷說。

  “根據ICD-11的診斷標準,遊戲障礙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的遊戲行為模式,核心表現包括失控性遊戲,遊戲行為成為生活優先事項,即使造成負面後果仍無法停止等;遊戲行為模式可以是持續性或發作性的,並持續12個月,但如果癥狀足夠嚴重且滿足其他診斷要點,持續時間可短於12個月;遊戲行為模式導致瞭明顯的個人、傢庭、人際關系、學業、職業或其他功能損傷。”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楊可冰介紹。

  “遊戲障礙會嚴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除瞭嚴重損害社會功能外,還可能帶來營養不良、視力下降等軀體問題,手腕、手指關節的相關問題也很常見;作息不規律、晝夜顛倒還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對身心都帶來巨大影響。”楊可冰說。

  “遊戲障礙值得警惕,但並非隻要玩遊戲就是遊戲障礙。”楊可冰提示,“如果反復遊戲行為是以促進社交、緩解無聊、調節情緒等為目的,也不具備遊戲障礙的其他必要特征,則不能診斷為遊戲障礙。很多青少年在假期時會出現較長時間或較高頻次的遊戲行為,如果隻是階段性問題,也不構成遊戲障礙,傢長不需要過度緊張,可以通過增加其他活動來平衡假期手機或電腦的使用時間。此外,對於遊戲產業相關個體而言,高強度的遊戲行為可能是其職業內容的一部分,不應診斷為遊戲障礙。”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雖然有沉迷遊戲的現象,但並沒有達到遊戲障礙的程度,屬於危害性遊戲行為,指會帶來健康損害的風險,但尚未出現健康損害的狀態。對此,傢長要保持觀察,適時幹預,避免發展成遊戲障礙。如果發現孩子的遊戲行為失控程度增加,如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即使在沒有玩的時候也總是想與遊戲有關的事情。如果不能玩遊戲就會出現愛發脾氣、坐立不安等情況;已經意識到玩遊戲帶來的諸多壞處,但仍無法減少遊戲時間,建議尋求專業的幫助。遊戲障礙問卷可以作為自測遊戲成癮程度的輔助工具,但最終的診斷還需由專業醫生完成。”楊可冰介紹。

  愛玩的背後,藏著他們的心理需求

  “遊戲障礙患者多為10~18歲的兒童青少年,尤以青春期的孩子居多。”楊可冰介紹,“這與遊戲受眾低齡化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就達到瞭1.91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5%,較2020年提升2.9個百分點,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兒童青少年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好奇心強、自制力有限,更容易受到遊戲影響,沉迷其中。”

  “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玩遊戲,我們也經常約著一起玩。”初二的小飛(化名)如是說。采訪中,記者發現遊戲已經成為青少年社交的重要內容,這無疑加強瞭遊戲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存在感。

  青少年情緒心理問題也會導致對遊戲的依賴。“特別是處於青春期,身心快速發展,隨著學業等壓力的增大、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觸手可及的遊戲就成瞭他們的情緒出口。對於因學業、外貌或人際關系受挫而不自信的青少年來說,在遊戲中還可以避免面對面交流帶來的評價焦慮,能夠放松地去表達。”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楊清艷說。

  “對於傢長來說,沉迷遊戲是一種行為偏差;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個自救方式和求救信號。”劉艷告訴記者,“作為社會的脆弱群體之一,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壓力和傢庭問題傳導到孩子身上的體現。很多傢長看到孩子沉迷遊戲特別生氣,認為是遊戲公司開發的遊戲讓孩子變成這個樣子。但孩子為什麼會持續長時間地玩遊戲?甚至即使知道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也仍然要去玩?反復的遊戲行為意味著這件事對他們是有價值的。他們或是在遊戲中獲得瞭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東西,比如成就感、陪伴感、快感等;或是躲到遊戲中,回避各種壓力、不理想的社會關系等。所以,比起一味指責,傢長更應該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滿足這些心理需求,幫助孩子從遊戲回到現實。”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遊戲障礙的保護因素,反之,沖突、緊張的傢庭關系也會將孩子推向遊戲。”劉艷提醒,“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自我意識增強,容易沖動、叛逆,這一時期如果傢長不能尊重他們的自主發展需求,仍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就容易產生沖突,孩子會通過玩遊戲反抗父母的控制,拒絕與父母溝通。”

  “從個體特質上,延遲滿足能力較差也是遊戲障礙的危險因素,這一情況的形成往往與傢長過度寵愛、未能對孩子相關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有關。”楊可冰表示,“從遊戲的類型,在線遊戲比離線遊戲導致遊戲障礙的風險更高,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一人稱射擊、格鬥和即時戰略遊戲更容易讓人沉迷。研究發現,離線的遊戲模式可以顯著改善網絡沉迷行為。”

  應對遊戲障礙,專業治療不可少

  “我也試過藏手機、斷網,但最後都沒用,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隨處可見,拿走孩子的手機,他還可以用爺爺奶奶的,我們看不住他,能做的就是多帶他出來活動,也報瞭一個遊泳班,希望盡量減少他玩遊戲的時間。”面對兒子沉迷遊戲的行為,李紅(化名)向記者講述瞭她的煩惱。

  “我們反對傢長以暴力性、懲罰性的行為來對抗孩子的遊戲行為,比如斷網、摔電腦,甚至把孩子趕出去,這樣的行為往往導致更大的反抗,強制戒斷可能會引起親子沖突升級,甚至造成傷害性的後果。”劉艷說,“傢庭的發展也要跟上孩子的發展,傢長可以瞭解青少年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學習識別和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做出調整教育方式。當傢庭處理不瞭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應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站在醫學角度,該如何應對遊戲障礙?“遊戲障礙的治療方式包括社會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其中社會心理治療是主要方式,包括個體治療、傢庭治療、團體治療、行為替代療法等。”楊可冰介紹。

  “我們會首先瞭解遊戲障礙患者的過往病史等情況,通過病史采集、精神檢查、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方式確定病人的狀態,判斷是單純的遊戲障礙還是同時有其他精神問題的共病。治療方面,一般會先從患者的個體心理治療開始,進一步瞭解病人的情況。如果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問題,需要傢庭介入,會通過傢庭治療引導傢庭成員發現各自的問題,促使他們調整言行、建構共同的傢庭目標、消除矛盾;團體治療也是很好的治療方式,讓問題相似的患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孤獨,並通過彼此的理解支持獲得一定的心理能量。除此之外,還有行為替代療法,比如提供跳繩、呼啦圈、繪畫、手工折紙等多樣的活動,希望遊戲障礙患者能在其中找到有興趣又能堅持下去的項目,在過程中感受快樂,並意識到生活是多元的,不是隻有遊戲好玩。總體而言,醫生在治療中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特點,在不同階段采用適合的治療方式。”楊清艷介紹。

  “如果需要住院治療,那麼時間一般在6~8周,幹預有效的話,病人認識到過去的行為模式不可取,且情緒保持基本穩定,也願意回歸基本規律的生活時,可以從住院轉向門診復診,在傢庭環境中進一步康復,最終回歸正常生活。”楊清艷說。

  “在藥物治療方面,由於遊戲障礙常常與其他情緒問題並存,藥物治療一般用於對患者某些情緒、行為障礙的對癥治療。目前沒有通過國傢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用於遊戲障礙治療的藥物,這意味著遊戲障礙沒有特效藥,傢長要警惕相關營銷騙局。”楊可冰提醒,“物理治療主要是一些無創性腦刺激方法,比如經顱直流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這些刺激方式都是無創、無痛的非侵入性治療,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以達到改善遊戲成癮癥狀的目的。”

  “與遊戲相關的問題快速增加,我們對遊戲障礙提供的專業支持卻還是太少。這需要相關學術機構及團體,完善遊戲障礙識別、評估、診斷體系,開展相關培訓,從而提升遊戲障礙診治的專業能力。”楊可冰說。

  成長路上,學會科學遊戲很重要

  “對於遊戲成癮問題,預防是比治療更有效、影響更小的手段。作為傢長,首要積極關註孩子的狀態和生活情況,對遊戲障礙盡早盡‘小’預防;其次,幫助孩子培養控制沖動、延遲滿足的能力。從孩子幼時開始,鍛煉其經過努力獲取滿足的能力,防止過度寵溺孩子導致延遲滿足能力下降。最後,引導孩子建立多樣愛好,從孩子自身興趣出發,發展下棋、打球、彈琴等特長,增加業餘活動的多樣性。”楊可冰建議。

  幾乎所有專業人員都強調瞭傢庭環境對遊戲障礙預防的重要性。

  “兒童青少年的生活主要由五大基本系統構成:以親情為主的傢庭系統,以學業為主的學校系統,以歸屬為主的同伴系統,以偏好為主的網絡系統,還有以社區為主的境遇系統,其中傢庭和學校是最重要的兩個系統。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尊重孩子、溝通順暢可以有效預防遊戲障礙。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要優先修復親子關系,隻有在一個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才願意從遊戲中走出來,隨著現實鏈接逐步修復,他們對網絡的依賴就沒那麼強瞭。”劉艷說。

  “學校也是預防遊戲障礙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組織班會和專傢講座等幫助學生和傢長瞭解遊戲障礙,開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和應對技巧的宣傳。此外,學校所提供的友好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都可以減少青少年的孤獨、抑鬱等情緒,對預防遊戲障礙有積極作用。”楊可冰說。

  “玩遊戲也是兒童青少年的正常需求,預防遊戲障礙並不意味著完全拒絕遊戲。”在劉艷看來,“預防和幹預遊戲障礙的最終目標是幫助青少年學會科學遊戲、健康使用網絡,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作為生長於網絡信息社會的一代,這也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課題。”

  (光明日報記者 陳童)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