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毗鄰北京,素有“京南第一州”的美譽。

  這裡物阜民豐、人傑地靈,“桃園三結義”的典故便發生於此。

  今年以來,我曾多次赴涿州采訪,對這裡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有瞭一定的瞭解,也對這座城市有瞭深厚的感情。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涿州市部分地區遭受洪澇災害。8月1日,我與分社同事聞“汛”而動,趕往涿州市。

  8月1日晚8時許,我們抵達涿州市區,此時夜幕已降臨。在涿州市職教中心安置點,一輛輛大巴車陸續駛入,轉移群眾在志願者的護送下來到指定房間。安置點的指揮部內,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忙於整理飯食,準備發放到轉移群眾手中。

  8月1日,河北省涿州市職教中心安置點的工作人員在運送飯菜,準備發放給安置群眾。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此時,天氣陰晴不定,不時暴雨如註。

  8月2日上午,我和同事開始嘗試進入救援一線。涿州市碼頭鎮是此次災情的重災區,驅車從京港澳高速涿州入口處上高速,往北京方向行駛瞭不到3公裡,我們便看到洪水已經漫過高速路面,無法通行。高速兩側,大量沖鋒舟駛入水位較高的小區搜救被困群眾,我找瞭一個高點進行地面拍攝和無人機航拍,記錄下救援一線場景。

  8月2日,救援人員在河北省涿州市市區乘坐沖鋒舟前去轉移受災群眾(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隨後,我們與救援隊取得瞭聯系,獲準登船采訪,這是我在涿州第一次登上沖鋒舟。但由於水勢復雜,出於安全考慮,沖鋒舟在行駛瞭10分鐘左右便折返,我並沒有近距離拍攝到救援場景。

  這幾天,涿州街頭來往的車輛,大多數是“逆行”而來的救援隊。在這座並不大的城市裡,在防汛救援最要緊的關頭,一幕幕感人場景盡顯眾志成城:一名河南大哥耗時4小時為市民和救援人員做瞭13鍋燴面,暖胃更暖心;救援隊連續奮戰12小時搜救洪水中被困人員,村民將孩子婚房騰出,讓救援隊員住宿;救援人員在洪水中營救大人小孩,把沖鋒舟的位子讓出來,自己則待在快漫脖的水裡等待隨後的救援……愛的“雙向奔赴”,讓這座城市不隻是驚心動魄,也溫情滿滿。

  8月3日早飯時,我接到當地宣傳部門提供的消息——前往碼頭鎮的道路已經疏通,便和同事一起乘車前往。到達碼頭鎮,已是上午10點多鐘,我們聯系瞭在碼頭鎮沙窩村開展救援的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隊,乘坐沖鋒舟進入村內采訪。

  8月3日,記者牟宇在碼頭鎮沙窩村內涉水拍攝。

  沙窩村背靠北拒馬河,是此次災情的重災區,此時村內的洪水仍居高位。雖然有當地村民當向導,但村內水勢復雜,沖鋒舟時不時便被障礙物卡住,需要救援人員跳入水中拖行。

  8月3日,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隊救援人員在涿州市碼頭鎮沙窩村內開展救援工作。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此時的涿州,氣溫高達30多度,加上蒸騰的水汽,悶熱難耐,1個多小時的乘船采訪結束後,我早已全身濕透。在采訪車上休息時,同事給我拍瞭一張照片,記錄下汗如泉湧的時刻。

  8月3日,記者牟宇在車上休息時,汗水從臉上滴下。

  當日下午,我來到位於碼頭鎮的涿州三中安置點進行采訪,這裡自7月31日起陸續接收瞭周邊十餘個村的受災群眾,最高峰時安置群眾超過5000人。通過在安置點實地走訪,瞭解到在當地幹部、學校教職員工、志願者和熱心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安置點全力以赴優化餐飲住宿、醫療衛生、通信保障、物資發放等服務,努力讓大傢在這裡住得安心。

  8月3日,群眾在涿州市第三中學安置點內休息。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連日來,救援力量從全國各地馳援涿州,搭建“生命之舟”轉移受困群眾,完成任務後部分救援隊開始撤離。從8月4日下午開始,涿州當地不少群眾自發來到高速路口送別。不少群眾眼含熱淚,在“英雄豪傑,一路平安”等祝福話語中,與救援隊告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人民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和友善互助的核心價值觀,在這個夏天再一次彰顯。

  8月4日,涿州市民送別救援隊伍。

  8月5日,為瞭解企業受災情況,我在涿州市市區積水較為嚴重的陽光大街一帶進行采訪。為瞭深入拍攝,我第三次登上沖鋒舟。駛過三天前進行拍攝的地方,可見水位明顯下降。此時的天空一掃前幾日的霧氣蒙蒙,變得晴朗起來。這次在沖鋒舟上,我從容瞭許多,心裡也為接下來的災後重建報道工作默默規劃。

  8月5日,在河北省涿州市鋼研物資儲備點外,運送物資的車輛排起瞭長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目前,涿州市災後清淤、消殺工作正在積極開展,我即將投入到新一輪的采訪報道之中。三次登上沖鋒舟,在雨水和汗水的洗禮中,我看到瞭災害的“無情”和人民群眾的“有情”,還未遠去的凡人善舉、人間大愛時刻讓我心潮澎湃,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僅留在瞭互聯網上,更印刻在我的心裡。

  策劃:賴向東

  統籌:費茂華、劉金海

  記者:牟宇

  編輯:盧燁、程婷婷、張鋮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