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軍旅·人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丹宇

  一輛有些年頭兒的“二八大杠”自行車,是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教授尹成友“生活圈”裡的重要裝備,連接起傢、辦公室、教室、實驗場4個常年不變的點。這看似平淡的圈子,實則串起瞭尹成友碩果累累的軍旅人生。36年的堅守拼搏,尹成友不僅獲得瞭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道德模范獎等,還為全軍培育瞭數千名電子對抗骨幹,孕育出我軍多型電子對抗主戰裝備……面對榮譽,尹成友心中分量最重的,始終是學員口中那一聲聲“教員”。

  1987年,研究生畢業的尹成友選擇瞭留校。剛走上講臺時,他遭遇過一些“尷尬時刻”: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執教經驗,被學員問題難住。為此,他暗下決心,一定不能再有此種情況發生。於是,他刻苦鉆研專業資料,備課時更加用心,為各種知識點做好拓展……難題被一個個攻破,尹成友的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

  1998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造歸來的尹成友,接到一項新任務——開設全新的“數據融合”課程。當時,“數據融合”研究剛剛在國際上興起,資料缺乏、理論零散……一切都要從頭起步。3個月時間裡,他“一邊學,一邊看,一邊總結,一邊發現”,查閱各類文獻300餘篇,編寫高質量教案20餘萬字,逐步理清“數據融合”的發展脈絡與發展水平。最終,該課程成為學院博士生經典課程。

  如今,雖然年近花甲,但尹成友每次走上講臺,依然保持著第一次上課時的那份“課比天大”的初心和赤誠。無論是100多人的大課,還是隻有兩三人的小課,他都堅持親自編寫教案,一絲不茍授課。尹成友平均每年上課不少於200個課時,每周工作60個小時以上,白天忙於教學和行政事務,晚上加班加點進行學術研究,滿負荷工作已成常態。在尹成友看來,“國傢、軍隊培養我,我就應該為國傢做一點事,也必須為國傢做一點事。”

  相比於言教,尹成友更註重身教。在組織某項重大偵察幹擾技術科研攻關時,尹成友利用寒暑假,帶領團隊輾轉南北,奔赴大型外場開展實驗,戰酷暑、爬高塔、架天線,常常風餐露宿,隻為獲取第一手觀測數據。30多年來,尹成友先後30多次深入基層部隊,傳授復雜電磁環境知識,指導裝備應用,他常對學生說:“戰場的需求、部隊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最高需求。”在他的影響下,一屆屆學員弘揚嚴實作風,很多已經成長為我軍電子對抗領域的中堅力量,奮戰在軍事鬥爭準備的第一線。

  36年來,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尹成友一直堅持與學員做朋友。他的辦公室一年四季都敞著門,方便學員隨時上門請教問題;學員在生活中遇到解不開的“小疙瘩”,也能從這位暖心長輩那兒得到寬慰;每當他踩著自己的“二八大杠”,在校園裡遇到學員,都會停下來叮囑幾句“閑時勤學”“天冷加衣”……

  “幾十寒暑逝韶華,秋心苦旅染白發。敢問師情深幾許,桃李天下自成花。”這是一名學員送給尹成友的詩。在學員眼裡,尹教授一直是那個蹬著自行車在校園裡轉圈,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友。這個周而復始的圓,連起軍隊電子對抗人才培養的今天和明天,而圓心,就是那顆赤誠如火的師者之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