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掛職怒江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任務的宋啟道,腦海中浮現這樣一幅畫面:高山峽谷間翻湧滔滔怒江水,如果什麼東西掉下山崖,瞬間就能被沖出幾百米遠。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靠溜索,種地像攀巖”,這曾是包括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內,被稱為“地球褶皺”的橫斷山區中人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自2019年以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先後派出200多名科研人員,他們跋山涉水,把理念和技術的種子撒向峽谷。

  “盡會整事”的掛職幹部

  “從海口去怒江,要先後在昆明和保山轉機,下飛機後再坐3個多小時汽車,輾轉一整天到達怒江州政府駐地。”現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產業發展部主任的宋啟道回憶。

  到瞭掛職點,不少人卻開始觀望:“掛職就是走走轉轉,過兩年就跑瞭。”宋啟道不這樣想,他一到任就要來文件資料,發現生長在溝壑蔭蔽處的草果,是能讓當地脫貧致富的“金果果”,但因質檢工作存在空白,產業發展受限。宋啟道認為,必須先抓住申報檢驗檢測資質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雙認證的“牛鼻子”。

圖片

  中國熱科院掛職幹部跟當地人一起調查草果病害

  “不能再等瞭。”宋啟道決定,“人手不夠,就聘請第三方來培訓;經費有限,‘隻要手不發抖’的都去做實驗。”任務明確瞭,他還把自己在科研單位實踐的“工作法”帶到這裡:課題化分工,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工作情況完結表,重點急要任務要求每日一報。

  工作量明顯增加,有人開始犯嘀咕:這個幹部“盡會整事”。但一項項落地成果,讓宋啟道逐漸贏得信任。2021年,怒江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通過“雙認證”,多個村鎮獲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宋啟道成瞭幹群認可的“怒江州榮譽市民”。

  就地科研,嫁接產業

  “草果葉子都枯瞭!”電話裡,瀘水市種植戶八玉胡心急如焚。掛職幹部元超現場看到草果地一片枯黃,幾乎每片草果葉片中都長滿斑蛾幼蟲。

  元超茶飯不思,“冒蟲”深入災區,摸清蟲害規律。經過多輪試驗後,他分類制定防治方案:首先帶領農民焚燒深埋卵塊和蟲害葉片;幼蟲出卵後,在上風口噴灑生物菌劑,並撒施竹椿等害蟲天敵;采取局部、精準的高效低度化學農藥壓制,用燈光誘殺將蛾子一網打盡。蟲害防治模式推廣後,往年這個時候被啃光的草果,今年已難見蟲害痕跡。

  做好前端蟲害防治,也要做好後端產業佈局。龐永青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主任,他註意到草果帶有刺激的辛香味,開發附加產品會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為此,科研人員組建攻關團隊,一個個“處方”接連研發出來。目前,30餘款以草果為原料的產品廣受體驗者歡迎,草果三產產值達到13.2億元。鄉親們為科研工作者們送上一聲“阿克夏沫(謝謝)”。

  辦好急事,帶走心事

  掛職幹部們的“工區”,大多是在氣溫驟變的山地和峽谷裡。他們帶來“一年四季的衣服”,帶回鄉親們的“急事”和“心事”。

  發展產業是群眾的“急事”,沒技術沒底氣則是群眾的“心事”。宋啟道說,以前“農戶不急專傢急”,講座前要去傢裡請人聽課。現在聽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幾年來,參加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培訓的怒江農民上萬人次,一支支由本地人組成的科技隊初見雛形。

  如今,科研人員在怒江峽谷間種下農業現代化新理念:怒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延續“項目工作法”;跟種優質農產品成為農戶“新風尚”;村民學會害蟲防控技術,提前預警的種植方式已然形成……

  “山高水長曾有你,海角無涯卻自如。”送別掛職幹部時,50多歲的怒江農業科技工作者普雲寫下這樣的詩句。他告訴半月談記者,怒江老鄉與科研工作者們結下跨越峽谷的情誼,“實在舍不得!還要再來!”

  半月談記者:陳凱姿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