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並要求“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
近年來,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入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發展與深度應用,以數字化驅動社會發展已成時代性風潮。當今世界,數字化技術正全面賦能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各領域轉型。能否有效地適應和引領數字化轉型浪潮,是衡量一個國傢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要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就要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東風”,為教育插上數字化“翅膀”,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
第一,凝聚數字教育的價值共識。
數字化已不再是一種應不應當的理念,而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和正在進行的變革。在世界范圍內,數字化是教育轉型的重要方向,數字教育的勃興乃大勢所趨。面對數字時代的嶄新境遇,視而不見的“鴕鳥心態”、冷漠旁觀的懷疑姿態和盲目抵制的逆風而行,都是不合適的。隻有讓教育與數字技術“盡情碰撞”,大力發展數字教育,才能在數字時代奏出人類教育文明的優美樂章。
數字教育是積極適應和有效引領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也是人類教育文明發展的新路向。數字教育就其價值內涵來看,是公平包容、更有質量、適合人人、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的教育。在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構建網絡化、個性化、精準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向度,是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新篇章的應有之義。
第二,完善數字教育的設施平臺。
數字教育以數字技術為依托,並以網絡媒介為載體。要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技術紅利”,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其中,完善數字教育的設施平臺是基礎性工作。國傢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開通5G基站231.2萬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數字基礎設施的規模能級大幅提升。
面向未來,需要積極推進我國數字基礎設施的規模優勢向數字教育的實踐效能轉化,進一步打通數字教育的基礎設施大動脈,不斷提升數字教育基礎設施覆蓋的廣度、深度和效度。同時,穩步推進教育場景的數字化改造,加快打造新一代數字教育平臺,聚合起廣闊充盈的數字教育資源,源源不斷地為數字教育的實施提供高質量內容供給。此外,還要強化數字教育關鍵設施和平臺的保障機制建設,構建數字教育的風險評估與應對體系,讓數字教育的發展更加規范有序、安全有效。
第三,優化數字教育的評價體系。
有什麼樣的評價體系,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導向。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需要重構數字時代的教育評價體系,形成支持和保障數字教育的評價機制。除瞭要在教育的評價理念、評價制度、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工具等方面進行數字化重構之外,更重要的是確立合理的數字教育評價導向。
數字教育的評價體系優化,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對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要聚焦“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數字教育的評價體系優化,要堅持“育人為體、數字為用”的原則,在充分釋放數字教育效能的同時,註重用教育之“道”來駕馭數字技術之“器”,以規避教育評價領域因數字化技術過度使用而導致的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蝕。數字教育的評價體系優化,要堅持人本評價與科學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存量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單向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基本方向,以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為立足點,並以驅動數字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踐指向。
第四,促進數字教育的均衡普惠。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個國傢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應然指向。數字教育應該是更為公平包容的教育,能夠讓更多人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就要促進數字教育朝著更為均衡普惠的方向發展,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借助數字技術所具有的互聯互通、即時高效、動態共享的特征,能夠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共享度,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跨學校、跨學段、跨區域、跨國傢、跨文化的傳播分享,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優質教育資源的差距,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必須堅守教育公平的價值底線,致力於消除數字壁壘,不斷消弭數字鴻溝,規避因數字技術異化帶來的種種教育不公,讓那些身處不同環境的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教育機會,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優質教育的受益者。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