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春節檔最大的贏傢,那大概隻有《狂飆》瞭。這部電視劇不僅憑一己之力,統一瞭全傢的電視劇審美,還讓人看到瞭擁有演技的演員們到底有多迷人!等等,你說你還關註到瞭那些吃的?倒也是沒錯,畢竟“京海”的設定是廣東某二線城市,食物一定是劇中不能忽視的細節。趁著熱度還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高啟強”和“安欣”在劇裡到底吃些點啥。

  餃子

  關於高啟強和安欣的緣分,劇裡的說法是起源於一頓過年的餃子——但是!餃子真的能在廣東二線城市的年夜飯桌上出現嗎?大概率是不能的,因為本地並沒有什麼過年一定要吃餃子的習俗,甚至連在江南一帶要吃的“湯圓”在這裡也不流行。那本地人過年到底吃點啥?答案是煎堆、角仔,以及甜粿。

  《狂飆》劇照

  這些陌生的名詞,構成的是屬於廣東本地的年味。用糯米粉搓成空心團子,之後人工吹氣,變成鼓鼓的小球之後入鍋油炸,討的是“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口彩。角仔,官方名字叫做“油角”,長得和餃子十分相似,隻不過體型上小瞭不少。雖說這種食物被認為是北方風俗的南方演化版本,但不管是做法還是味道,都完全不一樣。油角一般都是甜口,面粉做皮,花生、芝麻、白糖做餡兒,包完瞭之後入鍋油炸,黃澄澄的角仔看上去就是一顆顆金元寶。至於甜粿,那自然是潮汕味道瞭,如果要把范圍擴大一點,那還可以覆蓋到閩南、客傢地區等地。為瞭理解方便,你可以簡單地將“甜粿”視為“甜年糕”,其整個制作過程也和年糕區別不大,至於吃法,則通常可分為冷食和熱食。冷食便是拿來就吃,這也是甜粿和糖年糕最大的不同,即使是冷的時候,甜粿也是軟軟糯糯的,而熱食便是指蒸食、或者裹蛋液煎食,吃上去的口感更軟更黏。

  油角

  煎堆

  盆菜

  吃盆菜這件事,在嶺南文化范圍裡,是極為隆重的一件事情。一來因為這道菜做起來復雜,二來則是因為它常常與一些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比如說過年,你就會經常在許多講究傳統的老廣傢裡看到盆菜。高啟強和“刀哥”吃盆菜,是在電視劇開頭那幾集。全村出動、耆老圍坐,相當符合村宴時候的氛圍。

  《狂飆》劇照

  盆菜到底是如何發明的,如今已不可考,但有幾個傳說,倒是十分有趣。比如說文天祥落難深圳,受到本地漁民的恩惠而吃到的那一份融合瞭蘿卜、豬肉和海鮮的大雜燴,據信就是盆菜的前身,又因為文天祥本身是客傢人,因此盆菜又憑借著這一特殊的歷史故事成為瞭客傢飲食文化裡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文天祥之外,關於盆菜的故事還有一則,說是南宋少帝趙昺南逃至香港新界(現名宋王臺),饑寒交迫。當地百姓聞訊紛紛獻出各傢食物,將煮熟的蘿卜、芽菇、蠔肉、鱔魚幹等一齊倒入大鍋,百傢飯成一味,解瞭一時燃眉之急,也留下瞭一道經典美味。

  但凡是吃過盆菜的人,往往會對這種濃甘厚味印象深刻。無關傢貧傢富,將各種不同的食材按照先素後葷的順序一層層地堆疊而成,淋上濃鬱湯汁之後再細心熬煮,蔬菜吸飽瞭從上層流淌下來的肉汁,而葷食則吸收瞭蔬菜的香氣,風味交融之美,大約莫過於此瞭。

  豬腳面

  豬腳面的出現,將高啟強早先的經歷,說瞭個七七八八。一碗豬腳面三個人分,最小的吃豬腳,老二吃面,至於老大,隻能喝湯,這種苦中透著辛酸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瞭。

  《狂飆》劇照

  但是問題來瞭,廣東那一帶,真的能找到豬腳面嗎?實際上,如果你走在廣東的街頭,大概率會看到的是“豬手面”、“豬腳飯”——雖然豬手和豬腳從本質上來講沒有區別,都是豬的腳,但廣東本地通常會把豬的兩隻前爪稱為“豬手”,後兩隻豬爪叫做“豬腳”。

  傳統豬手面的做法靠的就是時間。把豬手洗幹凈之後慢慢燉煮,等味道全部進去、豬手軟糯之後,再當做澆頭加在竹升面裡,就是一碗傳統小吃。

  打邊爐

  廣東人到底有多喜歡打邊爐?前有《無間道》,後有《狂飆》,大佬們好像都喜歡在飯桌上解決一些重要的事情。

  《狂飆》劇照

  打邊爐這件事,是廣東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雖然總是傢常隨意,但絕對不隨便。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在廣東人心裡,這些都是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與規則的。比如燙食物,你絕對不能把面條、蔬菜和肉類一股腦兒地扔在鍋裡,因為這是完全不懂行的節奏,先燙肉、再燙蔬菜,最後加入主食,才是一場完整打邊爐最基本的儀式。

  至於用的鍋底,那也不馬虎。擁有頂尖食材的人當然可以給你端上一鍋清水,比如順德的松記食府就是如此,這裡不僅食材新鮮,還會要求客人不要自己動手燙食材,是出瞭名的吃“殘廢餐”的地方,至於不讓客人動手的原因,那純粹是因為怕客人不懂火候,糟蹋瞭好食材。如果你的飲食習慣讓你對於清水涮菜接受度不高,那在廣東你還可以找到各種別的打邊爐分支,比如說,一度曾經風靡全國的潮汕牛肉鍋,點一個基礎的牛骨湯底,又或者去吃一個花雕醉雞煲,至於支竹羊腩煲,那可是冬日裡的大補之選,吃完之後還能加點湯涮菜,既滿足瞭自己圍著小炭爐吃小火鍋的心願,還能抵禦一絲絲濕冷。

  腸粉

  安欣買腸粉的時候,遇上瞭檢查組的領導,三人坐在路邊散臺吃著沒有加醬油的腸粉時,可能每一個廣東人的靈魂都在沸騰:他們怎麼不加豉油!

  《狂飆》劇照

  醬油,廣東話裡叫“豉油”,是腸粉這種街頭美食的靈魂搭檔,好的腸粉店的豉油都是獨傢秘制,你在廣州走十條街吃二十傢腸粉店,每傢的豉油味道都不一樣,而不加豉油的腸粉,那簡直就是逼著人在問,“你究竟在食咩啊?”

  《狂飆》劇照

  但在廣東,腸粉也是有區別的,一種是廣式的佈拉腸粉,另一種則是潮式腸粉。前者的覆蓋程度更廣泛,在各大城市都能見到類似的食物,後者則是隨著潮汕飲食文化的逐漸普及而被人所知。

  相比較而言,廣式腸粉更加美貌,外皮光滑、餡料分明,潮式腸粉則更加粗獷,皮不占據主導地位,加瞭什麼餡兒才是關鍵。至於兩者最不同的地方,當然要說是醬汁。廣式腸粉更多用豉油,而潮式腸粉則在醬油之外,還可能用上花生醬、芝麻醬、鹵汁等等不同的調味方式。順便說一句,潮汕地區的腸粉可謂是每個城市都不一樣,如果想要領略當地腸粉的味道,最佳方式就是去那裡走上個幾趟。

  糯米雞

  還有誰不知道高啟強愛吃早茶?還有誰不知道他給安欣特地安排瞭一隻糯米雞?要是你不知道,那可能是還沒看到這一部分。

  “一盅兩件”,廣式早茶的通關暗語,指的是點一壺茶,配兩種吃食,篤悠悠地度過一個早餐時光。在廣式茶樓裡,一盅能選的茶品類不少,菊花、普洱、鐵觀音、香片、菊普……有些講究的,還會自帶茶葉,店傢按人頭收取茶位費,雙方對此都十分滿意。至於兩件,則幹濕都有,隻看你自己的喜好而已。蝦餃、幹蒸燒麥、叉燒包和蛋撻,被稱為廣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但也有人(比如高啟強)有其他的偏好,糯米雞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

  糯米雞

  糯米雞,其實就是把雞塊、香菇、銀杏、咸蛋黃、香腸等食材用糯米包好,之後再包上荷葉,蒸制而成的一種點心。因為量不小,還覆蓋瞭主食和配菜,因此很是管飽。據說這道小吃最早並不是用荷葉包著賣的,而是因為小販出於走街串巷的需要,將其進行瞭改良。如今的廣式茶樓基本上都有賣這道點心,隻不過大小尺寸卻有不同。傳統做法的糯米雞往往一籠一個,吃完之後基本就是個半飽,如果遇上胃口小的,一個下去便結束瞭戰鬥,因此現在許多店傢把大尺寸的糯米雞減小分量,一籠2個,大傢分食,正正好好。不過說句題外話,作為一個忠實的糯米雞愛好者,個人還是更偏愛大個的糯米雞,不僅原料多,滋味也會更濃鬱一些,總之六個字,“傳統的更好吃。”

  當然,《狂飆》裡關於吃喝的細節還不止這些。楊健在傢裡廚房煲的湯、高啟強腐蝕領導用的陳皮等等,都是本地飲食文化的細節表現。從一粥一飯中出發,讓細節與生活劃上等號,大約就是《狂飆》讓人覺得“真實”“可信”最關鍵的地方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