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草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36年,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烏蘭察佈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一直在和草原、種子打交道。

  大部分時間裡,郭艷玲不是在田間地頭,就是在實驗室。數十年間,針對內蒙古缺水、幹旱的氣候條件,她和團隊從100多種采集回來的野生種子中,試驗篩選出耐旱耐寒適應性強的草種。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郭艷玲來到試驗田,在記者看來泛黃的“雜草”地裡,郭艷玲卻能準確的說出這一片是哪個種子的繁育區,這個種子又有什麼樣的特性。

  “做科研一定要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她介紹,經過幾年的精心選育,她和團隊從百餘種牧草中篩選馴化出瞭哈拉海、野韭、華北駝絨藜、冷蒿等十幾種性能優良的鄉土草種,“等到夏天你再來就都能看到瞭,特別漂亮”。

  在過去5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她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多次提到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話題。作為一名與生態領域相關的代表,郭艷玲也備受鼓舞,更積極地把工作中遇到的生態問題整理成建議。5年來,郭艷玲提交瞭近30件建議,大多與內蒙古生態保護相關。

  2018年,郭艷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與履職經驗豐富的老代表交流請教的基礎上,郭艷玲想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提出一件為農牧民發聲、把心愛的草原建設得更美更綠的建議。最終她把目標鎖定在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政策上。

  郭艷玲調研瞭烏蘭察佈市草原補獎政策重點實施的3個牧業旗,走訪牧民瞭解真實情況、填寫調查問卷,掌握瞭大量一手材料,撰寫瞭幾萬字的調研報告,經過完善修改,在2019年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瞭《關於完善草原獎勵補償政策的建議》。

  回憶起建議的初衷,郭艷玲說,自己就是要想辦法協調草原生態、畜牧業生產和農牧民生活的關系,推動解決草畜矛盾。

  國傢從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到2018年已實施瞭8年。草原生態恢復得如何、牧民生產情況如何、禁牧到底禁住沒有……郭艷玲帶著一系列的疑問展開調研,“我就是想瞭解最真實的情況,為下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建議”。

  希望能在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中合理調整草原權屬、精準核算草原載畜量、全面實行季節性休牧與草畜平衡、支持發展草原旅遊業等牧民的真切盼望,都翔實地體現在瞭郭艷玲的建議中。

  國傢林業和草原局將她的建議列為2019年的內部重點督辦建議,同年8月,國傢林業和草原局組織調研小組到烏蘭察佈實地調研。同時,財政部成立工作專班進行研究,不但在會議期間及時回應,更將她的建議內容納入到《關於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與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裡。

  “沒想到一條來自基層代表的建議能得到國傢的重視,吸納到報告之中。”郭艷玲在感到光榮與自豪的同時,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2020年,郭艷玲圍繞農牧交錯帶的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走訪調研內蒙古赤峰、錫林郭勒盟、烏蘭察佈等地8個旗縣25個嘎查。她建議,通過圍封、補播、改良等方式開展植被恢復工作,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轉變草原利用方式,嚴格以草定畜,實行現代生態傢庭牧場模式,並建立相應補償機制。

  2021年3月5日,郭艷玲走上代表通道,為自己的傢鄉“中國薯都”——烏蘭察佈代言,深情講述“金豆豆”與“泥腿子”的故事。她說,過去馬鈴薯種子論斤賣,一畝收入幾百元。現在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芽苗組培,生產出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論粒賣,一畝收入兩萬元左右。小土豆成為瞭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日曬、住得慣草棚、喝得慣涼水的“泥腿子”,這是郭艷玲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形容。她記得,有一次有人來拜訪她,全然不敢相信眼前穿著破舊、渾身泥土的農民就是人大代表。

  盡管培育種子的過程十分艱辛,但郭艷玲堅信實驗田裡寫著的標語“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