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提起火花,可能現在很多人並不熟悉,但在曾經的一段歲月裡,這些印刷在火柴盒上的貼畫讓不少人著迷。前不久,一位86歲的老先生,把他與老伴兒珍藏瞭半個世紀的8600多枚火花全部無償捐獻給瞭首都博物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記者在首都博物館見到瞭這批珍貴的火花藏品。火花和郵票類似,集美學、民俗和時代感於一體,演繹著日用品上的浮世繪。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於昆明捐贈的這批火花題材非常豐富,包括瞭開封火柴廠出品的《清明上河圖》火花、武漢火柴廠出品的故宮博物院文物火花、法國盧浮宮珍藏火花等。

  首都博物館兩館展陳征集專班負責人 劉丞:那這批火花反映瞭一定時期內我們的經濟發展、歷史變化、地理概況,還有文化藝術,包括民族民俗方面的這些內容,也為我們在該領域的研究提供瞭非常好的實物資料。

  於昆明:太多瞭,比如說像《清明上河圖》,這一套就28張,有的比如像《紅樓夢人物》,這一套就180張。

  收集數量巨大、題材如此豐富的火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厚厚的一摞收藏本背後,傾註瞭於昆明夫婦50年的心血。上世紀70年代,於昆明的愛人邳桂芳在工作中偶然接觸到一些印刷著精美圖案的火柴盒,逐漸開始對這方寸之間的小玩意感瞭興趣。同事們得知後,每當出差回來,就會給邳桂芳帶來一些五顏六色的火柴盒。

  於昆明:一下班以後就跟我說,你看這是什麼?我說是什麼呀?你看看!拿那個包一打開,一看火花這麼漂亮,我也特高興。開始的時候,是擱幾個盒裡的,一瞧有的火花相當漂亮,我們就把每一張火花拿來,拿塑料薄膜給它包好瞭,貼在這麼大的本裡瞭,那本開始一本、兩本、三本,一下最後二十一本,這五六十年,二十一本這麼厚一摞瞭。

  提起和老伴兒一起收集火花的經歷,於昆明如數傢珍。2012年,於昆明的老伴兒去世瞭,這些火花成瞭他對老伴兒思念的寄托。

  於昆明:經常看,我看到我老伴收集的火花,有時候想我老伴兒。

  如今,火柴已逐漸退出消費市場,那些方方正正的小盒子也淡出瞭人們的視線,但那些留存著時代記憶的火花,成為瞭集郵之後的另一熱門。這些年,總有不少人找到於昆明,想要出高價購買他手中的這批火花,但都被他拒絕瞭。對於於昆明來說,這些火花是他和老伴兒共同生活幾十年的紀念。但如今,他心裡也開始思考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於昆明:但是我總害怕什麼呢,就是在我百年之後,那麼這個火花會怎麼辦?我猶豫瞭兩三個晚上,最後我想瞭,行瞭,給這批珍貴的文物找個歸宿,我就給首博打電話。

  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於昆明傢中捧走沉甸甸的火花收藏本,於昆明告訴記者,當他想到這些火花能夠被更多的人看見,這也許是對老伴兒最好的紀念。

  於昆明:這次給首博捐獻的火花,回來我都跟我老伴說瞭,我說這個你看看吧,最後把這些火花就這麼安置瞭。

  小小的火柴盒,承載瞭幾代人的溫情記憶。如今,火花已經和郵票、煙標、酒標、紙幣被並稱為五大紙質平面藝術收藏品。每一件收藏品都記錄著一個人、一個傢庭的故事,而當這些藏品從個人走向博物館,它所承載的記憶也在此匯聚,見證著社會生活的變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