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部队培养了这样的好战士!”10月30日,一对工人夫妇来到武警宁夏总队某支队,郑重地献上锦旗,并向在场的官兵们深深鞠躬致谢。而那位他们最想要致敬的英雄,却再也无法亲耳听到这感人肺腑的话语。
8月2日17时38分,宁夏银川金凤区魏家桥村一处污水提升井附近传来呼救声,一名工人不慎跌落井内。武警宁夏总队某部苗鉴、周焰、刘帅、刘华龙、王祎斐5名跑步路过的战士闻声赶来,立即实施救援。
苗鉴和周焰下到井下,他们发现,井口下方5米只有一个不到60厘米宽的小平台可供站立,平台与水面间还有近半米落差。经过几番搜索,苗鉴在漆黑的污水中发现了已经失去意识的工人。他们二人结成“人梯”展开救援。苗鉴一把抓住工人衣领,奋力一提便让其口鼻脱离了水面,但工人在水中上下浮动的身体却让苗鉴失去了平衡,跌入污水中。
落水后,苗鉴利用出水仅有的几秒钟,奋力将工人向上托举。与此同时,周焰也在平台上全力提拽,合力之下,终于将工人从污水中拉出,并挂住一根设备铁链使其暂时脱离溺水危险。周焰转身再找苗鉴,却因吸入有害气体过多、缺氧等原因,全身一软便瘫倒在了平台上。他强打起精神向水里望去,却只看到污水中泛起一串泡泡,而后便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当天17时47分,地方消防救援力量紧急增援。排空污水、清空淤泥、净化井内气体……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搜救,22时10分,苗鉴被打捞出井。经现场医护人员确认,他已无生命体征,不幸牺牲。
“我知道他肯定会这样做”
“幽默、阳光、爱笑、细心、热情、认真……感觉所有优点都可以用来形容他。”说起苗鉴,战友们都带着满满的怀念。“那天下午出门前,他刚给我们分了月饼,我没来得及吃。等到晚上回来,月饼还在那里……”事发当天一同跑步的战士王祎斐说到这里沉默下来,“他不像一个才入伍4年的年轻战士,表现得比很多服役七八年的老兵都成熟。”
参军入伍是苗鉴从小的梦想,他曾两次报名应征,但因年龄和体重问题未能如愿。2020年8月,已在宁夏体育职业学院上大一的他第三次报名参军,经过层层审核检查,终于梦想成真。
“当兵是我从小的愿望,我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好兵。”进入部队后,苗鉴处处争先、样样争优,刚开始他的射击成绩一般,他就主动加练,虚心向其他战友请教。苗鉴生前所在小队的队长王彩坤说:“无论是什么课目他都非常努力,他的心愿就是能去参加总队的‘巅峰’比武。”
今年总队“巅峰”比武集训期间,苗鉴经常向参加集训的战友蒋超询问集训队员如何选拔、训练的内容是什么。集训结束时,苗鉴肯定地对蒋超说:“你明年一定会看到我在集训比武场上拼搏的样子。”
8月初,突然听到苗鉴牺牲的消息,蒋超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对苗鉴见义勇为的行为却并不意外:“我知道他肯定会这样做,遇到紧急情况,他总是会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勇敢地冲到最前面。”
有一次上教育课,指导员问苗鉴:“为什么要吃苦?为什么要流汗?为什么要努力?”他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了提升打赢本事,为了实现中国军人的梦想!”
那一刻,在场官兵被深深地震撼了。在苗鉴的述职报告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要做最精锐部队的一员,做一个为保卫人民美好生活而存在的人!”
什么是“最精锐部队的一员”?在苗鉴看来,狙击手就是最精锐部队的一员。
怀揣“神枪手梦”,入伍后的苗鉴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练臂力,枪一端就是半个小时;练定力,在枪管上摆弹壳,一趴就是一上午……最终,苗鉴的5公里武装越野、400米障碍等成绩,打破中队列兵纪录,2022年在同年兵中第一批光荣加入某大队。
刚到大队时,因为恐高,“18米抓绳上”课目成为他的“拦路虎”。苗鉴多次向老队员请教,反复练习,很快克服恐高,训练成绩名列前茅,让不少老队员都刮目相看。
“在部队,战友们口中的哥哥和我认识的不完全一样。”前不久,苗鉴的弟弟苗麒受邀来到中队,在他的记忆中,哥哥还带着“孩子气”,给家里打电话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在部队里,他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
“得知苗麒来到中队,我很想见见他,看看能否找到苗鉴的模样。”战士杨宏博从看到苗麒开始,目光就一直追随着他,“苗鉴也像我的‘亲哥哥’一样。”
杨宏博出生于2004年,入伍来到中队后,苗鉴很关照他和其他新兵。发现他的毛巾破了,苗鉴会默默给他准备好一条崭新的绿毛巾;遇到有难度的任务,苗鉴会仔细地给他讲解任务要点;为了帮助他提升体能成绩,苗鉴会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他训练。“是苗鉴老兵一步步教会了我各项训练课目,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杨宏博说。
去年,为备战支队“创纪录、当尖兵”100米跑比赛,苗鉴“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将“起跑提速、中段保持、后程冲刺”等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韩冰。最终,韩冰取得第一名并打破支队纪录,苗鉴因为腰伤仅取得第五名,但他高兴地说:“你的成绩也是我的成绩!”
战士张靖清参照苗鉴教的射击法,一举通过等级评定考核;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苗鉴经常折回去帮战友背枪……这些年,他先后带出“抓绳先锋”黎东海、“狙击新星”张宇龙、“器械王子”孔凡军等10余名骨干。回忆起苗鉴的点点滴滴,战士们不时抬头忍住泪水,几度哽咽。支队干事申洋洋感慨:“虽然他只当了4年兵,但好事却做了一院子!”
“他是一簇可以燎原的火苗”
走进苗鉴的宿舍,床铺上整齐地摆放着他的枕被,床单一尘不染,床头的照片里,这名24岁的年轻人笑得阳光灿烂。从夏天到初冬,他衣柜里的军装也从短袖换成了大衣。“我们都觉得他并没有离开。”苗鉴生前同小队的战友黎东海说,“之前我们刚来小队时,内务都是他主动教我们的,现在轮到我们主动去为他打理了。”
在中队墙上的“双争”栏里,属于苗鉴的五颗红星依旧熠熠生辉;每天晚上点名时,苗鉴的名字都会被第一个点到;新兵下中队的第一课讲的就是苗鉴的英雄事迹……“我们小队永远有他的位置。”苗鉴生前所在小队小队长鲁梦昶说。
他其实并不认识苗鉴。今年8月7日,苗鉴牺牲的第五天,鲁梦昶来到该小队任职。最初宿舍里沉默的氛围让他有点不知所措,直到几天后他被指派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苗鉴事迹的工作时,才知道宿舍一角那张床铺属于怎样一位英雄楷模。
“听着老兵们讲述苗鉴的故事,我觉得能够来到这个小队备感光荣,作为新人,我也要向他学习。”鲁梦昶说。
苗鉴下队时的第一堂课是参观中队荣誉室,望着荣誉室墙上挂满的奖牌和锦旗,苗鉴下定决心争取早日入党。他先后两次向中队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平时积极地投入各项工作,时刻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并在理论学习笔记本上写下12个字——“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今年2月,苗鉴再次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其中写着这样一句话:“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8月2日,他以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向党递交了“第三份入党申请书”,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义务”,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如今,苗鉴的事迹成为新兵下队第一课中最动人的事例。在苗鉴精神的鼓舞下,中队官兵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苗老兵’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他是我学习的榜样。”22岁的战士李小彤说。
“他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一簇火苗,一簇可以燎原的火苗。”该部某大队副大队长丁光耀坚定地说,“苗鉴以他有限的生命历程,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样本。我有责任把苗鉴和战友们的故事讲出来,讲给新战友听,讲给新时代青年听,当我们有迷茫、有困惑、有挫折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战士,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铸就了军人的无上荣光!”
“这是军人的本能”
“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让你下井救我。”时至今日,被救的工人仍然难以面对那天的记忆。10月30日,他们来到那个污水提升井前献上鲜花,曾在井口呼救的工人妻子久久跪在井前,泣不成声。
24岁的生命换54岁的生命值不值,有人可能会这样问。但与苗鉴一同下井救人的周焰说:“如果非要用生命换取生命,军人一定会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在人民生命面前,军人就没有想过值不值!”
“当天后续赶到的官兵都是争先恐后抢着下去救人。”因为器材有限,当时在现场负责指挥的丁光耀只得让先准备好的6名同志下井,“虽然大家都知道危险,但没有人犹豫。”
事后官兵们回忆,从周焰和苗鉴下井施救,到救出遇险工人,不过短短40秒。看到老百姓有危险,战士们几乎是本能地立即投入救援。
参与后续救援的战士郑瑞坦言,站在井口,他也会“害怕”,将近10米深的污水井,距离井口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但“穿上这身军装,我们就承担着忠诚卫士的使命责任。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挺身而出”。
随着苗鉴烈士的英雄事迹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感动亿万网友的同时也催生一个疑问:“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苗鉴这样的好战士?!”
答案只有一个:英雄的部队,必定英雄辈出。
这些年,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培育下,苗鉴生前所在部队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和优秀战士,创造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22年除夕,正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家中休假的该部下士李金鹏,从一辆坠下山崖的汽车中救出两名群众;2022年6月22日,该部休假干部吴凯从侧翻的三轮车下,救出一名老人;今年5月,该部卫生员高建侥,在数十米高的黄河大桥上,勇救轻生者……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榜样,才有了苗鉴、周焰这些年轻的后来者。
这些天,苗鉴的战友们也带着苗鉴的故事赶赴学校、党政机关,讲述他的英雄事迹。在一次次分享中,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名小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学习苗鉴叔叔,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操、有担当的人。”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坚信,苗鉴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官兵永争第一、永当先锋,永远做一个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武警宁夏总队某中队政治指导员靖志阳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张博 通讯员 邢晨 石天祥 王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