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阳光明媚、丹桂飘香。在一间实验室内,某新型飞行器的半实物模型旁,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正与团队展开一场实验。

  随着王鹏的控制,电脑屏幕上呈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飞行轨迹,他与团队快速记录着实验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作为青年科技专家,王鹏长期奋战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先后培养了大批人才,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成为军人是我从小的梦想,那身绿军装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2003年,高考成绩优异的王鹏毫不犹豫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让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那时的王鹏并不太清楚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干什么的,只是隐约地觉得“应该跟太空、飞船打交道”。

  来到学校以后,王鹏通过学习得知,自己所在的这个专业,为我国飞行器事业培养了诸多人才,攻克了很多关键技术难关,直接服务部队战斗力生成。他觉得这是一个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下定了“为国家的飞行器研制工作贡献力量”的决心。本科和硕士学习期间,王鹏向着前沿科学领域一路前行,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会很具体,也会很难,而且越往后会越具体、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上去吗?”读博时,王鹏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某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研究难度较大,需要他对自己之前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面对导师吴杰的询问,王鹏果断同意,转向了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某控制技术研究中。

  “只要能为国家和部队解决技术难题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王鹏始终谨记导师说的这句话,与团队在项目里“摸爬滚打”。所有人的想法只有一个——怎么快点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把成果用到部队。

  多年后,该项目完结时,王鹏成为课题组中在这个项目里“摸爬滚打”时间最久的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解决了某控制难题,研究成果得到成功应用,成为这个领域内的青年专家。

  2018年,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政策出台后,虽然对自己的军人身份和军装难以割舍,但王鹏还是坚定地写下了转改申请书。

  “转改后衣服颜色虽有不同,但奋斗强军的底色都一样,能够在战位上心无旁骛地干着战斗力急需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那时,王鹏是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也成为全校首批递交转改申请书的人。

  王鹏说:“当年吴杰教授曾婉拒了外面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老师和我们说,身在军营,使命责任永远排在第一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为强军事业奋斗终身!”

  每年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转改前后,王鹏的教学科研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承担的相关项目顺利验收,主讲的课程被评为首批军队级精品课程。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不满36岁的王鹏被提前评定为教授,成为当年全校最年轻的文职人员教授。

  “作为军校教员,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方案这么设计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对于性能提升有什么帮助?”“这种设计看似合理,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并不可行!”不久前的一天,在王鹏的课堂上,几组学员正在热烈地展开讨论。王鹏在一旁仔细观摩学员们的设计,不断地向学生们发问,把讨论中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时抛出。

  这是王鹏设计的“翻转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场景。他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设计不同的选题。授课时,他让学员分组研究,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课”,再进行交流研讨。经过组间相互质询,师生共同评价,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上王教员的课,大家都觉得太‘卷’了,如果我们课前不用功准备,很容易在研讨时下不了台。”课后,学员林尚峰感慨,“虽然‘卷’,但大家都喜欢听王教员授课,因为这样的课程让我们对未来战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军校教员,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王鹏介绍,起初90分钟的“翻转课堂”,常常需要用3天时间来备课,同时为了保证授课效果,他花费1年多的时间,专门新建了一门配套的慕课课程,供学员课前预习,希望赋予学员更多主动思考的机会。

  “我要记住你们每个人的名字和帅气的面庞。”新学期第一堂课,王鹏的这句话让课代表杨云印象深刻。

  “课程前两周,王教员总会在课前对着花名册点名。没多久,他就能准确叫出每名同学的名字,让我们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杨云觉得,王教员亲近随和,能够真正走近学员、了解学员。

  “我给自己的期限是3次课,尽量在给他们上3次课后准确叫出每一名学员的名字。”王鹏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放着两张表格,上面详细记录着这学期两个班57名学员的情况,他介绍说:“‘〇’代表重点关注对象,‘√’代表这次活动表现优秀……”

  平时上课,王鹏总能关注到每名学员的学习状态,经常在课后与学员们沟通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有学员说:“上王教员的课,有一种‘私人定制’的感觉。”

  但亲近随和的王教员,有时也会“变脸”。

  “这个数据验证过了吗?”“这一页第3行我曾批注过错误。”“汇报前做好准备工作了吗?”一次组会,研究生学员连一鸣用PPT汇报近期研究进展时,被王鹏严厉地叫停。原来,连一鸣在汇报前没有检查文件,播放了一个之前的错误版本。

  “在科研领域,一个小小的符号都可能导致结果截然相反,这不仅仅是符号的问题,更是科研态度的问题。”王鹏平静的语气让连一鸣面红耳赤。

  如今,连一鸣在每次组会前,都会再三确认数据文档,把硬件设施预演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在平时查阅文献时,他会怀着质疑精神去对待论文中的观点和数据,并对有疑问的数据逐一验证。现在已经成为学长的他,经常对身旁的年轻学员说:“我们所干的事业,没有99分,必须要做到100分的严谨细致。”

  王鹏说:“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

  “潜心为战而研”

  “感谢王鹏教授和课题组的辛勤付出,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多年来,王鹏与课题组坚持服务一线部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那年,某研究院为提升装备作战性能,改进了某型号系统的设计,却带来了飞行稳定性变差的问题。

  “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难也要解决,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再久也要坚持。”王鹏所带的课题组义不容辞地接下任务,他们多次到对方单位进行技术对接,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一趟任务走下来,课题组与该研究院成了好搭档,王鹏介绍:“现在他们一遇到技术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我们也会积极对接、倾力支持。”

  走进王鹏工作的国防科技大学空天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上面展示的,是从该学院走出的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

  “潜心为战而研,是我们的共识。”王鹏记得,以前为了掌握一项技术,他们潜心研究了5年才有所突破。

  “研究涉及底层机理,对新质战斗力是很有帮助的,5年不算什么。”王鹏说,“在国防科大、在我们学院,有很多人用了很多个5年,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和为战贡献。”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的领导都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任务过程中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最头痛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

  项目初期,王鹏深入了解对方单位需求,认真调研现有系统不足之处,仔细分析各种历史资料,确保每一步推导都严谨无误。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力求让每一个功能都能为部队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他与同事分析了十几个GB、成百上千条的历史数据,从中分析规律性和寻找关联性。同事周祥记得,那段时间,王鹏与他常常在部队一待就是好几天,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为部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

  经过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两个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系统交付后,支撑了多次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相关单位对此赞不绝口。

  “部队有困难能想到我们,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近年来,王鹏和课题组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痛点、难点问题,研究成果获得部队官兵广泛好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