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从今天起继续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请听《王其亨:为中国古建筑找回话语权》。

  王其亨:上万件的图一张一张过,这里头每个图都有故事。我不是为这个时代活的,我是为这个民族、为信仰和追求活的。

  王其亨先生

  【人物名片】

  王其亨,1947年出生于河南博爱,著名古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与园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他曾主持完成近百项世界文化遗产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文物保护项目,涉及测绘研究、修缮设计、复原设计及保护规划等内容,40多年来带领团队搜集、整理、解读“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近两万件,并推动其于2007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与贡献,得到世界承认。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古迹人流如织。若问这些如明珠般璀璨的古代建筑是谁设计的?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可如今,随着王其亨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给出答案——样式雷家族。

  王其亨:你拿出一张样式雷图,我可以滔滔不绝讲讲它的来龙去脉,样式雷第几代。古人不是笨蛋,应该有设计,但是建筑教育都是从西方来的,我后来下决心,找个切入点搞中国古代建筑。

  《雷氏大成宗族总谱》(来源: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样式雷”,是清朝八代传人供职清廷样式房、200多年间主持设计皇家各类建筑工程的雷氏家族专称。其实,发现“样式雷”设计之前,王其亨就已经下定决心,不能眼看着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失语”。那时他只是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王其亨:当时我看世界建筑史相关的书,发现古埃及历史比我们早,留下的规模比我们大,建筑一个柱头上可以站上百人,我们哪有这样的东西?作为中国人,最初就觉得挺失落的。

  清东陵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建筑学者的心目中,被整个东亚范围奉为圭臬的中国建筑不过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次要分支。王其亨不服气,中国古代建筑就没有设计理念和美学原则吗?于是,他把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定为了“清代陵寝地宫研究”。然而这个题目太过“冷门”,文献档案也少得可怜,怎么办?王其亨直接来到清东陵进行测绘,没想到这次测绘给他带来的触动,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振聋发聩”。

  王其亨:天衣无缝,神来之笔。清宫里头的步移景移,每一个程序都明摆着经过精确的设计,我们学西方建筑,设计不出这样的东西。尊重环境和环境对话,这是后来的理解,但是第一个印象就是振聋发聩。我想应该有图,后来发现营造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收藏了样式雷图。

  正阳门箭楼立样

  执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的雷氏家族,曾设计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十三陵、清东陵等知名古建,可以说,目前我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并留下了近两万件设计图档。然而,自1930年起,这些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就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安安静静地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王其亨决心投入“样式雷”建筑研究,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询资料,才发现图档数量极其庞大,而且图上经常没有明确信息,只能一张一张地鉴定。

  王其亨:那么长时间没人动过,肯定是乱的。打个比方,相当于遇到一个龙卷风,样式雷装满了土卷上天,然后最后落地以后就没有规律了,工作量巨大。你必须根据文献、根据实测,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当时很穷,住在朝阳门外的一个小旅店里,饭盒里头装两块油饼就在国家图书馆借书、查文献,晚上九点闭馆前不出来。

  左一为年轻时的王其亨

  一边要搜集、查找“样式雷”图档,一边还要做好古建测绘、还原建筑工程细节,起初王其亨没有团队,常常孤身一人,肩上扛着测绘仪器去现场,由于经费紧张,日子过得也是异常简朴。

  王其亨:我关注的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我不在乎学位。研究生补助一天一块八,尽可能因陋就简,我后来只能是一天一顿饭,在这儿连续干一个礼拜,最后饿得面黄肌瘦,也不修边幅,人家都说是疯子。然后饿得受不了了,回到学校吃得便宜一点,一个礼拜以后又去了。

  那些年,王其亨的生活大多被收集资料和做研究填满,在他的回忆中,外出进行古建测绘,成了一家三口难得的团聚时光。

  王其亨:单位有探亲假,太太带着丫头就来,1983年在东陵帮我拉皮尺,在乾隆地宫帮我拉皮尺量。小丫头小,起码会报数,太太帮我记乾隆地宫当时多少块石头。家里非常支持,我好感动。

  王其亨和学生们在测绘现场

  40多年间,王其亨带领团队将样式雷家族散落在全国乃至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资料一点点搜集回来,研究整理出了上万件样式雷图档。师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爬房上梁,上高山、探地宫,获得了大量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测绘数据,令“样式雷”图档研究如虎添翼。慢慢地,一个活生生的样式雷家族从尘封的档案记录中走了出来。

  王其亨:我爬了40多年的房子,清东陵、清西陵、十三陵,全是我带着学生爬房子画出来的,爬房子测绘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超过我。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建筑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不朽价值,在那一刻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记者:您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王其亨:我们的团队让中国古代建筑没有设计的难题就此解决。那肯定是很兴奋。

  记者:您觉得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失语症”的问题解决了吗?

  王其亨:没解决,样式雷解决了一部分,但是研究的人太少,我研究的东西就交代给后人了,我对得起祖宗。我不是为这个时代活的,我是为这个民族、为信仰和追求而活的。天天在那跑,每天都有发现,你怎么能坚持不了?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一张张图档、图纸背后,凝聚着王其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如今再提起“样式雷”,他依然是滔滔不绝、乐此不疲。王其亨说,这些珍贵图档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王其亨:样式雷这个图就是个无底洞,投入就需要准备,需要大规模的测绘,需要跑相关的文献。而且最关键的是这里头获得的回报,就像福尔摩斯成功地判了一个案又一个案,一张图纸就是判一个案子,你该不该高兴?这种快感是让我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给学生们上课的王其亨

  王其亨在天津大学给学生们讲授了40多年的古建筑和样式雷。如今已经77岁的他,依然充满激情与活力地出现在讲台上。

  记者:您现在还测绘吗?

  王其亨:现在爬不动了,一直到大前年,我还尽可能到现场。你问问天大毕业的学生,我从1982年开始教这门课,尽管苦,尽管累,但是老师学生完全打成一片,吃一块吃,爬房子一块爬,干得热火朝天的。

  在测绘现场的王其亨

  在外人眼里,王其亨是一个并不太懂生活的人。听学生们说,采访当天他所穿的浅色棉麻衬衣,已经算得上是先生最体面的衣服了。他平时的生活简单至极,除了查资料、做研究,其他文娱活动一概没有。

  王其亨:我6月11日心脏做了手术,有意识压缩工作量,但是每天也都是那样,晚上都得过1点、2点睡,然后4点多就醒,静不下来,脑子不停地想问题。

  记者:您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吗?

  王其亨:全都没有,我不需要买衣服,常年不穿袜子,洗澡就是用肥皂,什么洗发膏统统不用,能够节省剩下的钱就是买书,我搬家的时候5卡车书。我现在在家里经常也跟太太生气,我绞尽脑汁在思考,没有疲倦的感觉、没有渴的感觉、没有饿的感觉,太太老是关心我,最后我说,别在这打搅我,她也挺委屈的。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学习乃至从事“样式雷”和中国古建筑研究。当被问到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否已经知足了?王其亨点点头、又摇摇头。他笑着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追寻古人的足迹,在潜心研究中与古代建筑隔空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是他毕生的心愿和梦想。

  王其亨:我希望分享,这也是我离不开教育口、这么大年纪愿意教书的原因。分享的过程,激发你重新思考。人天天处在这种状况,那就不会为名发愁,为利益发愁,为生命的短暂发愁,我已经尽力做了我可以做的。短短的几十年该怎么活?要尊重自己,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发挥巨大的能量,自我实现。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孔颖。王其亨先生今年刚经历了一场心脏支架手术,采访前我一度担心他的身体情况。然而,当我坐在他面前时,所有的忧虑都烟消云散了。当说起中国古代建筑独特魅力时,他会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悟;而聊到那些追捧西方建筑而贬低中国古建的言论,他则紧握双拳,情绪激动到声音颤抖。

  网络上有人称他为“风水大师”,面对这样的称谓,他淡然一笑,在他眼中,风水并不是单纯的迷信,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哲学之中,是中国人建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与山水紧密相连,通过把握空间和尺度,实现了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采访中,先生常常自嘲,说自己是个怪人,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可也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他在过去的40多年里,在石瓦之间探寻古建奥秘,于岁月深处守护不朽文明。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编审丨樊新征

记者丨孔颖 杨煜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秦梓元

新媒体丨章宗鹏 廉金亮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曹懿心

摄像丨康毅 周玉瑾

视频剪辑制作丨曹懿心

包装设计丨曹懿心

鸣谢丨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