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神臂城鎮上大村,在當地“大巖洞”居住兩個多月的馮必全,在上大村村委會幫助下,搬進村委會旁邊的“新傢”,結束瞭兩個月的“穴居”生活。
作為中國“第一代農民工”,62歲的馮必全在外打工20餘年,如今孑然一身回到老傢。傢裡老屋早已垮塌,他也從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男子變成逐漸衰老的6旬老人。因身無分文,隻得寄居洞穴……5月13日,時隔一個月,紅星新聞記者再訪馮必全,他目前仍在村委會安排的房子居住,但沒有收入來源。村委會介紹他就近務工,日薪80元,但他嫌工資低,拒絕瞭村委會的好意。在記者勸說下,馮必全表示“願意去幹活”……
上大村村委會負責人表示,馮必全一直關心的獨生子女補助,目前正在按照有關程序辦理。同時,村委會和鎮政府也在摸排核實其有關情況,如果符合低保條件或其他救助條件,也將按政策辦理。
實際上,步入晚年的“第一代農民工”已然成為一個群體。根據國傢統計局網站發佈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億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約有8632.1萬人。這也意味著,再過10年,這8600餘萬農民工,都將邁過60歲這個坎,進入晚年歲月。他們的晚年生活及養老問題,值得我們關註與觀察……
在外打工23年
孑然一身回鄉
1961年,馮必全出生在四川合江縣焦灘鄉小巖村,他在這裡長大、打工、結婚、生子。後來,為瞭生計,年近40歲的他攜妻兒出門打工,此後20多年裡很少回傢,他是典型的中國“第一代農民工”中的一員。
如今,在外打工23年,已年屆62歲的他孑然一身地回到合江傢鄉時,生養他的老傢已變成神臂城鎮上大村,不再是當年的名字。而對於新的村子名字,他至今都記不熟。
馮必全是個石匠,傢裡兄弟姊妹多,他直到35歲才娶到媳婦。馮必全的媳婦肖某芬比他小13歲,今年才49歲。據當地村民介紹,婚後兩人生瞭一個兒子。
馮必全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當初傢裡分傢時他隻分到一間土房。後來在其他石匠同行幫助下,用條石壘墻建瞭一棟擁有3間正屋的瓦房。但由於經濟條件困難,當時連水泥砂漿都沒有,墻壁由條石直接重疊壘砌而成,最頂上的石頭搖搖欲墜。
↑馮必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 熱心網友 攝
上世紀90年代末,為瞭改變一傢人的生活窘境,馮必全帶著妻子肖某芬和兩三歲的兒子,一起外出到廣東河源縣打工。其堂兄弟馮必勇在河源縣古竹鎮鄉下農村包工建房,馮必全幹打地基的活。馮必勇在河源縣古竹鎮做瞭上門女婿,其嶽父將一間偏房借給馮必全居住。“他們到瞭河源一年左右,肖某芬帶著孩子離傢出走瞭。”馮必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靠天吃飯,天氣好就有活,下雨就耍。”馮必全說,打工的收入不穩定,以至於自己沒有留下積蓄,甚至連回傢的路費都沒有。據馮必勇回憶,馮必全屬於手藝比較粗的“毛石匠”,做不瞭精細的活,因此其石匠手藝逐漸沒多大用處瞭。
“20多年前,河源農村修房子基本不用石頭做地基,而是用混凝土,因此他實際上隻能幹小工。”馮必勇說,現在馮必全更難找到活瞭。後來,馮必勇在廣東河源縣當地成傢,融入瞭當地社會。但有傢有室的馮必全反而成瞭光棍,與當地人格格不入。
“我們做泥水匠的也隻能進工地,馮必全也隻能到工地幹活。但工地管理很規范,對年齡有要求,滿瞭60歲就沒工地要瞭。”馮必勇說,從3年前開始,馮必全就幾乎沒有正常上過班,靠著在河源打工的親友們接濟,勉強維持生活。馮必勇提供的手機截圖顯示,他曾在2021年9月、10月分兩次給馮必全各轉賬500元。“更多的時候是我妹妹在接濟他,畢竟我也有一傢人要生活。”
馮必全的四弟媳婦張女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去年過年前,馮必全在河源就已吃瞭上頓沒下頓,人瘦得皮包骨頭,想回老傢卻連路費都沒有。本村老鄉廖宗芳要開車回四川合江老傢過年,見他生活困難,征求其意見後把他帶回合江老傢,路上吃飯、喝水都是廖宗芳買給馮必全的。“剛回來時,走路都站不穩,真是風都能吹倒。”當地村民杜先生說。
老房早已垮塌
“寄居洞穴”的生活
張女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馮必全回來時,其老房早已垮塌,沒地方居住,於是暫住在四弟傢裡。當時,臨近年關,周邊鄉親見他生活困難,傢裡吃好的也都會好心地叫上他。“如此一個來月,他身上的肉才補起來。”多位鄰裡說。
張女士稱,馮必全年輕時有點不顧傢,脾氣也不好,其媳婦離開可能也與此有關。因脾氣不好,馮必全在弟弟傢好景不長,過年後不久,兩兄弟就鬧翻瞭。張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馮必全兩兄弟脾氣都不好,經常為生活瑣事爭吵。情急之下,四弟讓他搬出去住,馮必全也賭氣,說搬就搬,搬到村裡一個名叫“大巖洞”的洞穴中居住。
4月12日11時左右,紅星新聞記者在當地村民帶領下探訪瞭馮必全居住的“大巖洞”。當時馮必全已在洞裡煮好稀飯,正在煮厚皮菜。紅星新聞記者看到,馮必全炒菜時沒有油,直接把煮熟的厚皮菜倒進鍋裡加鹽翻炒。他說自己最近都這樣吃,因為沒錢買油。
↑馮必全的穴居生活
紅星新聞記者觀察發現,巖洞裡確實沒有豬油或菜油,隻有小半袋米和半袋鹽。但巖洞裡有灶臺。據說很久以前這個洞裡住過人,但已去世幾十年;後來,還有人在洞裡養雞,巖洞裡有兩間像房子的構築物,但是沒有門。馮必全砍瞭幾根竹子搭架做床,棉被褥子則是鄉親們不要的物件,他去要過來的。
巖洞裡不熱,甚至有點冷,馮必全穿瞭兩件衣服。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的房子就在這個巖洞的上方,莊稼地就在巖洞下方,因此他對這個巖洞很熟悉,“冬暖夏涼,也不潮濕,其實比上面的房子更適合居住,但沒有水、電。”馮必全說,他每天去四弟傢裡提水、充電,衣服就在附近水塘洗。
從“大巖洞”爬上一個陡坡,再走百多米小路,就是馮必全曾經的傢。由於房子長期無人居住,房頂全沒瞭,僅剩兩米左右高、光禿禿的石頭墻。屋裡長起來的雜木,大的已經有小碗那麼粗瞭。
↑馮必全身後是其已垮塌的房子
馮必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從他外出打工後,23年來他隻回來過兩次,一次是父親去世、一次是母親去世。附近的村鄰和他的親友也證實瞭他的說法。
在“大巖洞”左、右方,分別還有一個“小巖洞”和一個無名洞。“小巖洞”被村民堆滿瞭幹柴,無名洞則成為他的露天廁所。“洞裡除瞭沒得電和水,蚊子也很厲害,不點蚊香根本睡不著。”受訪時馮必全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渴望得到有關部門和社會的幫助,能在老傢附近蓋兩間房遮風避雨,並種點糧食和蔬菜。
村委會安排臨時住房
正核實其情況辦低保
4月14日,紅星新聞記者與上大村村委會負責人陳國秀取得聯系,並反映瞭馮必全的情況。陳國秀表示,此前沒收到相關反映,馬上安排人員調查核實。4月17日,紅星新聞記者再次聯系陳國秀時得知,村委會已在4月14日當天安排馮必全住進村委會辦公室旁邊安置孤寡人員的臨時小屋。
↑村委會為馮必全安排的住房
馮必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4月14日下午,當地村組幹部朱某突然去巖洞,讓他搬到村委會居住。因村委會距“大巖洞”太遠,約2.5公裡,因此他有些不願去。朱某直接把他的被褥等搬到村委會臨時房屋,他隻能搬去。但生活兩三天後,馮必全說自己非常不習慣,因為村委會附近一個熟人都沒有,他感到很孤獨。
當地熱心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安置馮必全的臨時房分為臥室和廚房兩個功能區,但面積不大。由於臨時房沒有灶臺、沒有氣,馮必全說自己無奈之下去賒瞭一個電磁爐和一個電水壺。“大巖洞裡有灶臺,旁邊柴禾多得是,不用燒電煮飯炒菜,夏天涼快也不用空調電扇。”馮必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4月17日,恰逢當地集市趕場,馮必全也趕場湊熱鬧。一個馮氏本傢兄弟見他可憐,給瞭他一塊豬肉。馮必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從他從四弟傢搬出來後,至今已有兩個月沒吃肉瞭。“(臨時)房子裡實在太熱瞭,根本住不瞭,我還是打算搬回大巖洞居住,那裡至少晚上能睡得著。”馮必全說。
5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再次回訪發現,馮必全目前仍在村委會安排的房子居住,但沒有收入來源。上大村村委會負責人陳國秀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馮必全一直關心的獨生子女補助,目前正在按照有關程序辦理。同時,村委會和鎮政府也在摸排核實其有關情況,如果其符合低保條件或其他救助條件,也將按政策辦理。
在得知馮必全年齡不算太大,也沒什麼基礎病後,陳國秀介紹他到附近的農場打工,日薪80元,但馮必全認為工資太低,不願意去。對此,其弟媳婦張女士也表示不理解,“去做工,好歹有80元一天,不做工一點收入都沒有。”她認為,馮必全還是應該去工作。
5月13日,經紅星新聞記者勸說,為瞭生活,馮必全表示“願意去幹活”。
▍延伸閱讀
2022年農民工平均年齡42.3歲
50歲以上達8600萬人
“第一代農民工”將迎來晚年
2023年4月28日,國傢統計局網站發佈《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農民工平均年齡42.3歲,比上年提高0.6歲。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7.0%,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41—50歲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3.8%,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9.2%,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約有8632.1萬人。
專傢指出,在上世紀70年代及以前出生,並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務工的人群,在學術界被稱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是生計型農民工,外出務工是為解決傢庭生計問題。目前,“第一代農民工”的年齡都超過50歲,很多仍在打工。
再過10年,這8600餘萬農民工都將邁過60歲,成為超齡農民工。隨著年齡增長務工受限,他們的晚年生活和養老問題值得關註。
實際上,好的政策也在到來。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而在2022年11月,人社部、國傢發改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傢鄉村振興局5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也明確提出,“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收集適合大齡農民工的就業崗位、零工信息,在農民工專場招聘活動中持續發佈。尊重大齡農民工就業需求和企業用工需要,指導企業根據農民工身體狀況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定期開展職業健康體檢,不得以年齡為由‘一刀切’清退。大齡農民工有就業需求的,可以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享受免費公共就業服務。”
紅星新聞記者 羅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