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俊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爬上120米高的电力铁塔的感受:“风特别大,塔尖也会晃动,手脚都是抖的。”
他是胜利油田的一名电力工作者,也是一名发明家。巡线爬塔,是他的日常工作。他相信,“越是在一线岗位上越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次故障点巡查,大雪盖住了路,9.6公里的线路上他们一根电线杆接着一根电线杆地排查,奔波3个多小时才找到故障点。 待线路恢复送电后,马广俊和他同事的工衣、工鞋早就湿透了。
他被评为“油田技能大师”——在职工数超过8.5万人的胜利油田,获得这个称号的总共有48位。但他仍坚持在电力一线奔走,有时候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抢修完一处就要赶去下一个地点,找不到故障点,就轮班几天几夜查找。“维修其实很简单,最浪费时间的是巡线,有时候故障点太隐蔽,人眼很难看到。”马广俊决心发明一个能快速判断故障点检测的仪器。
为了研发线路故障查找定位仪,马广俊工作之余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找资料,有时把周末休息时间也搭上去。
1个月后,“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终于初步设计完成并进入试验阶段。为了测试数据,只要有故障点,无论刮风下雨马广俊都会扛着40多斤的设备,跑去现场进行数据检测。
很快,他又遇到了高阻故障查找难题。为了解决难题,马广俊继续投入研究,经过3年的反复失败与实验,“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终于研制成功。
马广俊记得,2013年设备刚做出来的时候,东营下大雨,一条35千伏的电路线路电压低了6-10千伏,巡线巡了两天,没有找到问题,检修的工人凭经验把怀疑出问题的地方换了,也没有解决。这条电路连着渔民村,马广俊和同事去村里带着定位仪试一试,成功检测出原来是电锁的问题。
“咱们家里开关送不上电,按理说是怀疑线路和用电设备出的故障,但开关坏了怎么寻?难怪从外面找了两天没找着。我们把设备拉出来,那里头都是高压,谁也不敢进去查,用肉眼根本找不到,结果用定位仪一看,里头有黑点,就检测到了故障位置,自那以后公司就认可我们的设备了。”对马广俊来说,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已经更新到第8代,并成功推广。他手里也已经有7项国家发明专利,6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名女员工提出,操作低压断路器困难,得两个手使劲,需要很大的力气,还可能磕到碰到。马广俊就依据杠杆原理,只用半天时间,就设计出便携式低压断路器防弧形手柄,可依据需要,自己选择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身安全。
他的很多实用发明,道理一说就透。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很多人选择去适应而不是去解决。而马广俊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刚工作时,为了弄清楚电源操作问题,马广俊下了班就蹲在电动车修理店观察,当时还被店家当成了偷师学艺的。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他就买CD光盘和专业书籍,自己摸索,一遍失败了,就换方法再试一遍。实在搞不懂,他就去问周围的人。等把周围的同事都问烦了,他就过一会再继续去问。后来,他拿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
2009年6月马广俊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着员工一起搞创新。工作室设立“物质奖励”“专利署名”“评先树优”3个激励点,鼓励员工积极创新。
在“马广俊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先后共有21人次参加电力总公司及以上技术比赛并取得名次。4人次在管理局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送配电线路工种的名次。有9名员工取得高级技师资格,11名员工考取技师资格证书,4人被评为油田技术能手。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338项,成为员工的“创新孵化基地”。
有了创新工作室和专利技术,马广俊依然坚持在基层一线干“辛苦活”。电力维护工作危险而辛苦,而且外线工作需要高空作业,马广俊爬杆一爬15米,而爬塔最高爬过120多米,爬上去就得半个多小时,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马广俊说,年纪大了,上去爬两级就得歇歇了。
“我们就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马广俊直白地解释自己创新工作室的理念。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