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視頻,觀看本期《每日一習話》)
習近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瞭幾千年,積累瞭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我們要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在抗禦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這段話出自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蒙窪蓄洪區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氣候等自然條件復雜多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佈廣、發生頻率高的國傢。從臺風、暴雨、洪澇、泥石流,到高溫、幹旱、森林草原火災,再到低溫、雪災、地震、沙塵暴……每年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都給當地生產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我們要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在抗禦自然災害方面達到現代化水平。摸清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特點,無疑是我們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基礎性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從適應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出發,深刻把握新階段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全面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我們防災的關口更靠前,減災的基礎更牢固,救災的機制更靈敏,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提升。
近三年,我國首次開展瞭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獲取瞭數十億條相關數據,基本摸清瞭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瞭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抗災能力,為下一步全面做好災害風險評估、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奠定瞭基礎。各地對老舊水庫、河道堤壩、地震易發區的房屋設施等工程進行除險加固,有效排除瞭風險隱患,提升瞭抗災能力。同時,加快建設氣象、地質、山洪等各類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對災害的監測更緊密、預警預報更及時、應對措施更前置。在救援工作中,大型排澇車、水底機器人、無人機應急通信等裝備被越來越多投入使用,有效提升瞭應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隨著對各區域災害特點的把握更清晰、作戰方法更成熟、跨部門跨區域協作更順暢,各地救援隊伍在人員疏散、應急避險、緊急救援、物資調配等方面的效率越來越高。2022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房屋倒塌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與近五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瞭30.8%、63.3%和25.3%。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傢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在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方面,我們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充分利用好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成果,客觀全面總結研究各區域災害發生規律,為更高水平的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決策支持。要加快補齊救援力量、作戰方法、技術裝備、基層防災等方面的短板,著力佈局全國區域應急力量中心和體系,推動構建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體系。
本期解讀:陳銳海 央廣網評論員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