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明到美食城取餐。

  本報記者李心萍(右)跟隨張俊明一起送餐。

  送餐後,客戶發現張俊明是聽障騎手,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陳斌攝

  “我是一名聽障騎手,您有什麼需求請通過短信……”外賣騎手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聽障人士,他們通過雙手與人交流,也通過雙手把一份份餐食送給顧客,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在無聲的世界裡送外賣,是一種怎樣的經歷?日前,記者跟隨外賣員張俊明,記錄“無聲騎手”充實而忙碌的一天。

  無法有效接收手機提示音,隻能靠不斷刷新手機屏幕“接單”

  午間時分,北京市豐臺區方莊一品古道美食城,人聲鼎沸。剛從檔口取瞭幾單外賣的張俊明一路小跑,將外賣妥帖放在保溫箱中,騎上電動車,飛馳而去。馬路上,汽車鳴笛聲、商店音樂聲交織在一起,從四面八方湧來。但這一切,對張俊明來說都是無聲的。

  張俊明今年33歲,內蒙古赤峰人,北京外賣騎手隊伍中的一員。與其他外賣小哥不同,張俊明是一名聽障人士,聽不見任何聲音,也發不出任何聲音。

  然而,張俊明卻是片區裡的“好評王”,去年夏天,他連續3個月獲得“全國好評王”。2022年10月,張俊明前往杭州總部領獎,贏得瞭2000元獎金。

  與多數外賣小哥的工作時間一致,每天早上10點半,張俊明準時上線。以美食城為圓心,直徑4公裡是他的送餐范圍。由於無法有效接收手機提示音,張俊明不得不一直刷新手機屏幕。

  系統來單瞭!一瞬間,張俊明迅速起身,邊走邊發送信息。“您好,我是聽障騎士,已接到您的訂單,稍後送到,請留意手機,謝謝。” 這段話已成為張俊明手機備忘錄裡的置頂文件。

  戴上安全帽,騎上電動車,張俊明迅速趕往取餐點。進到店傢,出示手機,拿餐就跑;熟悉地址,規劃線路,上車就走。用餐高峰期,張俊明最多能一口氣同時送9單外賣。

  車進小區,張俊明拎起餐品,就往樓上跑。這是一個老舊小區,沒有電梯,張俊明一步兩臺階,大步向上沖,記者在後面跟得氣喘籲籲。來到門口,張俊明一邊敲門,一邊給客戶發送短信。

  客戶開門後,張俊明習慣性地露齒微笑,並微微鞠躬。有的客戶發現騎手是聽障人士後,會彎彎拇指,用手語表示感謝,這時候張俊明往往笑得像個孩子。“很開心,覺得自己的工作得到瞭肯定。”張俊明用手機打字,跟記者交流。

  平均每天派送60單,遇到電動車故障,騎著共享單車也要把外賣送到。張俊明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聽見敲門聲後,客戶會大聲說放門口。但自己聽不見,還會繼續敲門。有些客戶會怒氣沖沖地開門,但瞭解他的特殊情況後,往往會報以歉意的微笑。還有很多客戶,會特意發短信,提醒張俊明註意安全,“對這一切,我很感激。”

  正因如此,送餐途中,張俊明總是面帶微笑。

  遇到地址不清楚等問題,團隊成員幫忙跟客戶電話溝通

  下午3點,張俊明回到美食城,這是騎手們的休息時間,也是午餐時間。美食城裡,張俊明最喜歡的是黃燜雞米飯。

  在這裡,張俊明通過手機打字,向記者介紹瞭自己的成長經歷。從小聽力障礙,張俊明上瞭內蒙古赤峰特殊職高,學習烹飪專業,曾在後廚做過5年幫工。

  由於溝通不暢,張俊明在後廚的工作並不順利。後經朋友介紹,來到北京當起外賣小哥。

  一開始,這份活幹得並不容易。環境不熟悉,業務不熟練,騎車還要註意交通安全。派送小隊隊長郭敏,帶著張俊明一個小區一個小區跑下來,手把手教他如何接單、怎麼規劃路線。最開始的一個月,張俊明的單送得磕磕絆絆,經常超時。郭敏還會將張俊明的特殊情況向平臺報告,申請免除超時懲罰。

  如今,張俊明業務已非常熟練,郭敏依舊經常幫著解決問題。“最怕客戶地址寫不清楚,聽障騎手又沒法打電話溝通。這時他們就把困難發群裡,由我來打電話解決。”

  在郭敏的團隊裡,像張俊明這樣的聽障騎手有4名。他們之間,也組成瞭互幫互助小組。

  張俊明說,去年夏天,有天晚上電動車突發故障,可手頭還有5個單子需要派送。緊急情況下,自己隻能在群裡求助。同事們特地暫停接單,騎車過來幫自己送餐。

  平臺對於聽障騎手的保障也越來越多。張俊明向記者展示瞭APP裡的無障礙溝通系統,在接單的一瞬間,APP就會提示消費者,本單由聽障騎手配送,並建議消費者與騎手在線文字溝通。同時,人工智能可以將文字自動轉化為語音,並給客戶撥打電話,輔助聽障騎手配送訂單。

  “如今,外賣小哥的工作越幹越上手瞭。”張俊明打字告訴記者。

  最大願望是踏踏實實把外賣這行幹好,將來回老傢創業

  成為外賣小哥,張俊明最滿意的是通過努力,每月能收入萬把塊錢。這樣一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讓張俊明更有自信。

  已過而立之年,張俊明還沒成傢。“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踏踏實實把外賣這行幹好,多幹幾年攢下錢,回老傢創業開飯店。”

  如何將外賣這行幹好,張俊明總結瞭不少獨門秘籍:騎電動車時,盡量走直線,多看後視鏡,才能開得又安全又快;每一單外賣,都要認真核對單號,才不會送錯送混、影響效率;平時休息,多轉轉附近的商圈、小區,瞭解每一傢店的詳細位置,做到胸有成竹……

  每周一下午,是張俊明和同事們的休息時間。同為聽障人士,他們既會交流配送經驗,也常常約著一起逛逛北京城。

  “我是內蒙古人,另外3名夥伴有的是湖北人,有的是安徽人,來自五湖四海。”張俊明說,前不久,他們剛去瞭北京環球影城遊玩。

  閑暇時間,張俊明還會發揮烹飪專長,為小夥伴們制作美食,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引來瞭隊長郭敏的羨慕,“特別想去蹭飯。”

  目前,在“餓瞭麼”平臺,像張俊明這樣的聽障騎手大約有3000人。他們在無聲的世界裡奮力奔跑,既服務他人付出勞動,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張俊明以前覺得,作為聽障人士,生活不易,幹服務業很困難。但在科技的助力、同伴的幫助、社會的關心下,外賣小哥這份工作讓他也能與人順暢交流,積極融入社會。

  “雖然很辛苦,但有活幹,真踏實。”張俊明打字告訴記者。

  作為平臺的專職騎手,張俊明每天需要完成8小時的上線接單時間。剩餘時間,可以自主安排。有餘力時,張俊明會選擇延長接單時長,特別是派送夜宵,以增加收入。

  夜半時分,燈光閃爍,身邊的車輛匆匆駛過。張俊明接單的美食廣場不遠處就是他的傢,他望向路口,扭過車把。

  “再跑半小時。”返回夜市,掛在張俊明胸前的手機閃爍著此刻的時間,23時12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