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辉

  本报通讯员 詹双秋

  “被拐儿童马某某已与亲生父母相认,后续案件侦破工作正在进行中……”5月9日,山西省运城市公安局发来感谢信,感谢南昌铁路公安局南昌铁路公安处庐山车站派出所民警汪挺帮助被拐21年的马某某找到亲人。

  热心公益事业的汪挺,充分发挥铁路公安职能优势,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巧妙运用到“团圆行动”之中,今年以来,先后为10名失散人员寻找到家人,找回被拐儿童5名,帮助15个家庭实现“大团圆”。

  寻踪觅迹 离别24年终团圆

  2024年春运期间,一封手书的寻亲信引起了汪挺的关注。

  “儿啊,家里人为寻找你的下落,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你可知道我们一家人是生不如死啊……”一位七旬母亲撕心裂肺的呐喊,令汪挺萌发了助人寻亲的想法。

  当天,汪挺尝试着拨通了求助人电话,得知江西奉新沿里村村民李百焱已失踪24年,家人一直苦苦寻找。当年25岁的李百焱跟随姐夫南下广东务工,从此杳无音信。“弟弟去哪了?”“怎么一直联系不上?”一连串的问题围绕着李家人一年又一年,也让姐姐、姐夫自责愧疚了一年又一年。

  了解情况后,汪挺开始在网络的海洋里寻踪觅迹,从分析人物特征、生活交往规律、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在大数据中细心对比,最终从数十名相似人员里,发现广州市一男子的生活轨迹与李百焱高度相似。

  汪挺与其取得联系后,对方自称没有家人,且2000年前后意外受伤失忆,之前的事一概不记得。汪挺随即让男子提供一张近照,并转发给李家人。

  “汪警官,这就是我弟弟。他在哪里?我们去接他。”汪挺很快得到了李百焱二哥肯定的回话。然而,当再次联系李百焱准备沟通见面认亲时,对方却显得有些迟疑。

  “因为失忆,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给他做了许久的思想工作,最后他才鼓足勇气决定来南昌与家人见面。”今年2月22日下午,南昌车站派出所会议室里,亲人相见那一刻,激动而喜悦的泪水倾盆而下。

  “汪警官,我记得弟弟左耳朵后面有颗痣,你看,就在这,一样的!一样的!”这句话让汪挺如释重负,种种疑虑从此烟消云散。千寻万寻24年,李家人终得团圆。

  另辟蹊径 助力女孩跨国寻亲

  有了成功寻找失踪人员的案例,那么被遗弃人员又如何找寻?

  今年2月,一名瑞典女孩历经7年寻亲未果,前后3次孤身来到中国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让汪挺深受感动。

  女孩名叫叶小凤。23年前的2001年7月27日,她被遗弃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旧址)门口。一张写有“女孩姜一,出生于七月二十四日,现因个人原因抚养不起,请养老院叔叔阿姨(抚养)。待后回报。父字”的纸条是她当时唯一的身份线索。

  两岁的时候,叶小凤被一对瑞典夫妇收养。从小时候起,她就被瑞典妈妈告知“你是中国人”“你的母语是中文”,所以在学习瑞典语、英语的同时,小凤还自学中文,没事的时候抄写“纸条”上的内容,也成了她的必修课。

  2017年,年仅16岁的小凤在瑞典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回到中国,开启了长达7年的漫漫寻亲路。

  小凤向各大寻亲栏目组、电视台求助,并到福利院、属地派出所实地查访,甚至选择在杭州边读书边寻亲,均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在小凤认为寻亲无望的时候,来自汪挺警官的一个电话让她再次燃起希望。

  经过与小凤深入交流,汪挺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只有两条:一是女孩父亲姓姜;二是根据遗弃地点,推测其父亲很可能是浙江人。

  于是,汪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筛选和一遍又一遍的电话核验,有的年龄不对、有的户籍地有错……正当汪挺一筹莫展、自感无望之际,同事随口说的一句“女儿像父亲”让他茅塞顿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汪挺将查询范围最终缩小到了3人。

  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汪挺与这3人分别取得了联系。当问到2000年左右是否在杭州遗弃过一名小女孩时,其中两人断然否认,而最后一名姜姓男子闪烁其词的话语——“哪一年?在哪里呀?没有,没有。”引起了汪挺的注意。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对未发生过的事情一般都会直接否认,而不会含糊其词,汪挺感觉这名男子的可能性极大。

  那么他为什么不相认?难道查找方向出现了错误?不对,汪挺推测其中另有隐情,经多方了解,原来,该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当时面临单位改制下岗,生活拮据,因不想女儿跟着一起吃苦,所以将小凤遗弃。十多年过去,姜父一直非常后悔。

  “一看就是一家人!找人要有独特的思维,民间常说‘女儿像父亲、儿子像母亲’,有血缘关系的人综合相似度肯定高于一般人。”汪挺根据这个思路,为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助力团圆节目组提供相关线索40余条,找回包括小凤在内的遗弃失散人员10人。

  转型突破 被拐幼童接续找回

  在助力寻亲的同时,汪挺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一个被拐儿童家庭。家属们费尽心力的寻亲方式,痛哭流涕的回忆述说,以及大海捞针寻找后心里茫然的画面,让他将关注点聚焦到找寻被拐儿童身上。

  面对线索少,技术手段缺乏,可查性、成案率低等不利因素,汪挺立足铁路公安机关“数据海量”“全路一盘棋”“路地融合”三项优势,积极走访路内、外单位,拜师有经验的民警,转变工作思路,并建立“失踪人员快速响应”“流浪乞讨人员全面核查”“失踪儿童比对查找”三项机制,向拐卖积案发起专项攻坚。

  1993年8月,河南5个月大的婴儿万某在石家庄火车站被拐。因被拐时年龄太小,仅用本人百日照作为线索进行查询无疑是大海捞针。于是,汪挺尝试运用其家人照片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发现河南郑州籍朱某某与万某家人高度相似,而与本人现户籍上的家人相似度不高。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经采血比对DNA,最终确认朱某某即为当年被拐卖的万某。

  以此案为出发点,汪挺主动开辟“线上+线下”双渠道拐卖儿童案(事)件线索收集,并通过走访掌握被拐人员家庭情况,及时与失踪人员属地派出所开展联动。

  就在找回万某后不久,汪挺又接到被拐儿童马某某家人的求助。经过48小时的严密分析、比对、排除和筛选,汪挺从中发现了一条重大线索,成功帮助被拐儿童马某某与亲生父母相认。

  如今,汪挺运用自己独特的查找方式,连续为各地公安机关推送涉拐线索7条,经核查,已确认线索5条。

  “亲人被拐、走失,对一个家庭来说要承受非常大的痛苦和煎熬,助力团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警察,我要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失散人员回到亲人身边,而且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汪挺如是说。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