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谢茂
5月24日,失踪35年的李海燕终于回到了故乡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李海燕3岁那年,在路边拖拉机上等父母干农活时,被人抱走。此后她父母多方寻找,父亲更是在火车站蹲守七天七夜寻找女儿,但都一无所获。
2024年3月,李海燕因财物被盗报案,在警方处采集了血样,四川和北京两地警方经过努力,为她找到了亲生父母。24日,她带着儿女从北京回到阔别35年的故乡,和亲生父母相见。
李海燕
3岁女童路边丢失
5月24日,对即将年满70岁的李绪友而言,是他这大半辈子最开心的一天,他失踪35年的女儿终于回家了。
李绪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35年前,他和妻子育有两子两女,李海燕是老三。虽然不富裕,但靠着两口子种地外加他开拖拉机,生活也还算有盼头,尤其是儿女们非常懂事,令他十分欣慰。
变故发生在1989年农历七月的一天。李绪友回忆,当天他和妻子上山干活,11岁的大儿子也一同前往。原本老三和老四由孩子奶奶帮忙照看,但那天奶奶身体不适无法同时照看两个孩子,老三海燕便也跟着他们去玩耍。
李绪友说,当天她原本想送海燕到邻居家看看电视,等他们干完活回家。不巧的是那天刚好停电,加上海燕也是活泼好动的性格,就一同出门了。他们两口子在干活时,便把海燕放在公路边的拖拉机上,结果傍晚邻居家的孩子突然告诉他们,海燕不见了。
“我们急急忙忙跑下山,车上车下都找了没有,以为孩子回家了。”李绪友说,当时他们一边四处找,一边让大儿子回家查看,结果大儿子回来说妹妹也不在家中,一家人顿时慌了神。
李绪友的妻子赖玉兰介绍,由于女儿在公路边丢失,一家人担心孩子被带去外省,便让丈夫去火车站寻找,她则在家发动亲朋好友帮忙,还报了警。
家人为李海燕准备的蛋糕
父亲在火车站蹲守七天七夜
由于当年交通不便,李绪友从三台县骑自行车赶往绵阳市火车站,这是当地唯一通往外地的火车站,他足足骑了五个小时才赶到。到了火车站后,他只能靠双眼四处搜寻,看有无女儿的身影。
“困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啃点干粮。”李绪友说,当时他在火车站足足找了一个星期,睡觉都不敢睡久了,生怕女儿和自己擦肩而过。除了站台,他甚至还会爬到即将开行的列车上寻找,但都一无所获。
寻找多日都没有女儿的踪影,李绪友只能无功而返,赖玉兰更是整日以泪洗面。李绪友说,他们一家并未放弃寻找,火车站寻找无果后,他们就开始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听说哪里有孩子是抱养的,便赶往查看,遗憾的是都是失望而归。后来听说公安机关可以采血入库时,就第一时间赶去采集了血样。
李绪友表示,30多年来,他一直期盼着女儿能回家。尤其是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他担心自己等不到那一天,“我其他几个孩子都陆续成家,但老三没回来,就始终不完整。”
记者从绵阳市公安局获悉,为寻找李海燕,该局两级打拐办曾经5次向河北、山东、福建警方发送协查通报,并派出民警远赴省外查找,遗憾没有进展。
30多年来,李海燕一直在千里之外的河北保定生活,并被取名为段小芳。她自小就知道自己并非亲生,但养父母曾告诉她,她是亲生父母家孩子太多而卖掉的。所以她丝毫没有提起过找家的念头。
段小芳结婚生子,并来到北京工作。她说,自己在养父母家生活并不幸福,养父母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她在家中更像是外人,物质上困苦,感情上更是得不到关爱。尤其是她后来婚姻出现变故,娘家也并不欢迎她回去,“那一刻感觉自己无处可去,没有家。”
2024年3月,段小芳因财物被盗报案,并在派出所采血。经过公安部打拐系统比对,发现她和四川绵阳的李绪友疑似有亲缘关系。经过四川和北京两地警方的复核,最终确认段小芳便是失踪35年的李海燕。
李海燕和父母合影
35年后一家团圆
5月24日,李海燕从北京赶到四川绵阳,同父母相见。李海燕告诉记者,因为过于激动,临行前她觉得不敢独自前往,特地让一双儿女也一同到了四川。
“我自从知道找到亲生父母后,就通过警官看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的视频和照片。”李海燕说,视频中看到父母时觉得样貌和自己不太像,心中还在怀疑是不是找错人了,但看到哥哥便觉得十分相似,连自己的孩子都说她和哥哥很像。
24日上午,李海燕和父母在三台县相见。父母哥哥都将早早准备好的鲜花送上,一家人在鲜花和掌声中相拥而泣,随着父母挨个介绍现场的亲戚。李海燕也是分外激动,看着众人的关心和祝福,她一边流泪一边笑。和家人初见面的李海燕由于不懂方言,在聊天时略显局促,但随着和家人的相处,她也越来越能融入其中。
李海燕说,自己过去并不幸福,以前生日都是稀里糊涂度过,逢年过节更是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如今一下体验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李绪友的大儿子一直认为是自己没有照看好妹妹,才让妹妹丢失,多年来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当天见到海燕后,他表示一定不会再让妹妹受委屈。
李绪友告诉记者,5月25日就是他70岁生日,女儿回家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未来他打算跟女儿协商,看女儿愿不愿意在四川生活,他希望能和女儿长期相处,弥补丢失的时光。
(三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