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张旧照片及其修复版刷屏了。

就在前段时间,河北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迁移雪村战斗牺牲的烈士遗骸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名烈士双臂抱在胸前,紧握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

照片中的她是谁,这位烈士又是谁,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于是,为烈士寻亲的齿轮开始转动。

TR美术工作室尝试修复了这张被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修复人员说,“希望尽微薄之力,为烈士寻亲带来一些帮助。”

与此同时,在央视新闻的协助下,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受到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来对烈士遗骸DNA进行鉴定,后续还将通过扫描头骨,复原烈士的容貌。

据介绍,通过遗骸鉴定判断,这位烈士很年轻,估计年龄范围在14到17岁,鉴定结果偏向男性,但最终还需要通过DNA鉴定进一步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曾在去年9月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无名烈士的容貌,更加令人欣慰的是,编号为“M19”的烈士,找到了亲人。

这样温暖的后续是否会再次出现?我们是否能拨开时间的迷雾,找到照片中的这位姑娘或者其亲人,找到这位年轻烈士的名字、倾听他的故事?

让我们怀抱着希望,共同期待。

这一次,围绕着一张烈士紧握的照片,为烈士寻亲的齿轮快速转动,地方退役军人事务局、媒体、高校、社会志愿者,多方接力,全力以赴。

透过这一场温暖接力,我们看到的是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再到社会各界,对“为烈士寻亲”的重视和不懈努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超过90%的烈士都是无名烈士。

为烈士寻亲,让英雄回家,既是对烈士英灵的告慰,也是对烈士亲属的慰藉。

0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为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

2022年3月,《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印发,其中明确规定,要持续做好失踪烈士遗骸搜寻保护和为烈士寻亲工作。

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深入开展遗物整理、辨识和分析,陆续发布烈士寻亲线索,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找寻烈士亲属。

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建成了国家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和烈士亲属DNA数据库,破解战争陈旧遗骸DNA身份识别难题,突破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关键技术。

今年年初,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最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寻亲成果,10位烈士经过遗骸DNA比对,成功找到了亲人。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为烈士寻亲的行动从未停止。

照片上的这位烈士名叫王坚仁,在济南战役中牺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今年清明前夕,工作人员来到王坚仁烈士的家乡烟台南瓮村,把这张复原的照片,送到了烈士的亲人手中。

今年3月,利用陵园改造的契机,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对865名无名烈士进行发掘、提取DNA,并对200余位有完整头颅的烈士进行3D扫描。

得到烈士的DNA分型,仅仅是寻亲工作的第一步。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将DNA信息导入家系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比对得到的烈士家系线索,工作人员再入村入户进行家系走访,结合革命烈士名录、烈士证等物证,最终确定烈士的姓名和身份。

跨越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地域,要完成这样的寻找并不容易。但为烈士寻亲的路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为的是对得起烈士当年踏上的保家卫国之路。

而这次,工作人员不仅要找到烈士的身份,还要为烈士家属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烈士的复原照片。四川大学相关研究团队通过自建的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经过反复尝试和比对,恢复了王坚仁烈士的容貌。

这张复原照片被放到了烈士父母的墓前,“你们挂念的二儿子,现在找到了,你们就放心吧!”

踏遍万水千山,为了烈士家属的这一句“找到了”,一切便值得。

“80多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爹……”

也是在今年清明,81岁的董齐英老人跨越800公里,从江苏苏州来到山东栖霞,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里,跪在父亲陈德新烈士的墓前,与父亲第一次“相见”。在江苏、山东两地多方的努力下,老人在有生之年找到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

这样的寻亲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江苏专门成立由省双拥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单位组成的省级协调小组,开展“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

贵州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为烈士寻亲联动机制,近五年来累计成功为200多名烈士找到亲人;

浙江温州市通过组建英烈文化研究智库、寻亲志愿者联盟,创新寻亲工作机制;

黑龙江省鸡西市成立寻亲工作专班,寻亲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

福建省泉州市自2021年启动“为英烈寻亲”活动以来,已为150名英烈找到家属;

…………

帮烈士寻亲、送烈士回家的脚步,一刻不停。

02

让无名烈士重归有名英雄,是所有人的殷切期盼。不仅是政府相关部门,全社会都在为之努力,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为烈士寻亲的队伍。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用科技手段为烈士寻亲。

2015年至2018年间,文少卿团队与田野考古学者一起,收集了8个遗址的572名烈士遗骸,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淮海战役等,并完成了国家英烈DNA数据库1期建设。

2023年,受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文少卿团队对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他们不仅把烈士们的样本建成了DNA数据库,还用三维扫描技术复原了烈士容貌。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其中,编号为“M19”的烈士找到了亲人,确认名字为崔海治。

“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是90后和00后,大家都是边哭边完成工作。”

文少卿介绍,方山县南村出土的烈士遗骸,平均寿命仅为20.5岁,最小的不到14岁,遗骸上有大量与战争相关的创伤。

“他们不能也不该被遗忘,希望他们的墓碑上能刻上名字和照片。作为科研工作者,通过科技手段帮烈士寻亲是一件非常值得且有意义的事情。”

为烈士寻亲的路上,从来不缺同行人。因为同一种情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加入进来,跋山涉水、众里寻他。

在辽宁大连普兰店,退役军人张勇用18年时间,为270位革命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

张勇曾在空军服役,父亲也是一名军人,这让他对革命烈士有着格外深的情感。2006年,他主动申请,成为大连市普兰店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的志愿者,为烈士寻亲,一干就是十几年。

多年来,为了印证某条模糊的线索,或是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张勇常常辗转多地。

有人说他“一根筋”,张勇觉得:“为烈士寻亲不是一般的志愿服务,不全力以赴,过不了心里那道坎。我一直相信,当我们寻找烈士亲人时,他们也在寻找我们。只要坚持寻找,就能和他们‘相遇’。”

在为烈士寻亲的同时,许多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慰藉烈属对烈士的思念之情。

很多革命英烈在战争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没留下一张照片,这也成了很多烈士家属心中的遗憾。

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退休后,就投身于为革命烈士免费画像。多年来,他到过8个省份,27个城市,为190多位烈士画过画像。

为了真实还原烈士相貌,画出烈士神韵,林宇辉不仅会走访烈士家乡,倾听烈士家属、相识人的描述,还会研究不同时期的服装变化、发型变化。

今年65岁的林宇辉,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身体有些吃不消。身边人曾劝说他放慢脚步,但是林宇辉说,为烈士画像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见过烈士的老人离世,未来的绘制工作将会更难开展,时间非常紧迫。

为烈士寻亲,任重而道远,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为烈士寻亲的相关信息,一次转发,就是点亮一束希望的星光,汇聚起来,就有可能照亮烈士回家的路。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

请给我们留言,帮烈士“回家”!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总台记者丨单泽

撰稿丨谢玉洁

校对丨高少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