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参加科学考察和公益讲座。受访者供图

    “地球是由不同温度压力下烹制出的不同美味构成的,比如沉积岩是千层蛋糕,岩浆岩是带杏仁和瓜子仁的巧克力,变质岩是混合饼干。”

  “地球是一个鸡蛋,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干掉的蛋清。”……

  你读到过这样有趣的地球科普吗?——很多学生说,读了她的文字,想对科学研究没兴趣都难。

  她就是唐立梅,从心怀科学家梦想的小镇女孩儿,到“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和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女科学家对谈,学生们不知不觉就会被她探索未知的喜悦情绪和科研攻关的坚持精神而打动。最近,在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上,“科学家精神与女性力量”主题对话环节,唐立梅分享了她的不凡经历。

  唐立梅,被媒体称为“到达过地球四极中两极(深海、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在2013年,她作为首批科学家团队的成员之一,参加了“蛟龙”号首次的科考任务。

  为什么要去探索深海

  有这样丰富科研经历的科学家,儿时关于科学的启蒙其实非常少。1981年,唐立梅出生在河北省蠡县的一个村庄。但她的童年记忆里,唯一的课外读物是作文选,在学校听到科学课更是不可想象。不过,“成为科学家”确实是她小时候就萌发的梦想,虽然那时候,她对科学家具体是做什么的并没有概念。年龄渐长,她学习成绩一路拔尖,披荆斩棘,最后考上浙江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博士,这个梦想终于不再遥不可及。读博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来浙江大学作报告,讲到海底有盲虾,有“黑烟囱”热液氯化物,她觉得很新奇,便决定把地质科研从陆地转向海洋。2010年,她如愿考入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进入研究所后,唐立梅赴西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地科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多项课题研究,内容包含“西太平洋深部地幔过程”“雅浦海沟俯冲年代及岩浆作用”等,并在主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13年,参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时,唐立梅所下潜的采薇海山是中国富钴结壳所在地的矿区,她说,除了矿产,海洋中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矿产资源,值得去研究和探索。采薇这个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唐立梅回忆:“在深海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生物,比如说半透明的海参、红色的海葵,还有像水晶丝袜一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海绵,这和陆地上的完全不一样,它们有着特殊的形态和基因表达。”

  为什么要去探索深海?唐立梅告诉记者,海底除了生物之外,不同区域的地方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在海山的表面上有这种富钴结壳,就是钴含量很高的一种结壳。在海盆有锰结核和稀土资源,在洋中脊(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有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在洋中脊,有多金属硫化物;在海山,有富钴结壳;在海盆,有多金属结核和稀土。关乎未来的国际资源争夺,也关乎生命起源……我们国家现在是唯一一个对这3种矿产资源都有勘探开发权的国家,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深海研究舞台的中央。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她说。

  2017年,唐立梅又参加了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难言岛建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是这次科考的重要任务。唐立梅的任务是在岛上进行地质考察和样品采集。笨重的企鹅服、低温、茫茫雪原反射的格外刺眼的阳光……在这样的条件下采集岩石标本,眼光、力气、胆量缺一不可。

  但当站在南极中山站、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唐立梅说:“我深深地觉得我的身后是伟大的祖国,我们生逢伟大的时代,正是祖国的强大和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有机会能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

  科普行动派

  如今,除了科研工作之外,唐立梅也做了很多科普工作。由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就是其中一次科普活动。活动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科学报国”传统,面向青少年开展核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等元素,都和唐立梅做科普的初心一致。

  她一直记得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时候,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丁仲礼院士也曾启发过她,“我们要用好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也要讲好科考故事”。

  唐立梅是个“行动派”。她的科普读物译著《伟大的探险》和独著《随“蛟龙”探深海》为青少年揭秘神奇的探险之旅。唐立梅始终觉得,是孩子们眼里的光,坚定了她做科普工作的决心。“印象比较深的是,我曾在云南为来自6个少数民族的100名女童开了一场讲座,在我讲完之后,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把我送到了校门口,给我写了很多感谢信,有的写‘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有的写‘您真是一位仙女姐姐,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看了非常感动,希望给她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未来有一天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唐立梅说。

  她曾撰文总结自己的科普心得:“要善于描绘美好场景吸引注意力,采用形象化的比喻,用生动的语言让科学知识有温度,用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知识,保持幽默。”

  2023年,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唐立梅获此殊荣。她在颁奖仪式宣传海报上写下了一句感悟——“人生不设限,勇于探索,无畏前行。”

  “在一些国际会议作报告时,每次讲起‘奋斗者’号‘蛟龙’号,我内心总有满满的自豪感。因为在当今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有载人深潜器,而我们的‘奋斗者’号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到10909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艘下潜到‘挑战者深渊’的载人潜水器。生逢其时,感恩祖国和时代的成就,我们能够在最先进的科考平台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探索海洋、探索极地、探索未知世界。我们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唐立梅说。

  时至今日,唐立梅仍记得2017年参与为期165天的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考的情景。去往南极的路上,因晕船不适,她连吐了3天,头痛欲裂。但就在她频繁倒时差导致筋疲力尽的状态下,船进入南极圈了。“开始有企鹅出现了,小企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好像白色的精灵。小企鹅身体毛茸茸的,像穿了件棉袄。成年企鹅的羽毛很致密,像穿了皮衣一样,蹒跚前行,太可爱了!”那时她想,一切艰辛在此刻都不算什么了。她成了首位随“蛟龙”号深潜大洋,且赴南极科考的中国女科学家。谈到给青年朋友说点什么,她莞尔一笑:“坚持住,总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