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张善亮(中)、杨名炎(右)与战友合影。作者供图

  1969年春节前夕,我们100多名新兵,住进了江西省军区独立师3团新兵连临时营房——抚州市东乡县(今东乡区)的一所小学校。

  寂静的假期校园,顿时热闹起来。搬走教室桌椅,在地面铺上稻草,我们新兵三班全体战友就有了大通铺。班长石顺安手把手教我们整理内务:每天起床后,把被子叠成“豆腐块”,靠墙摆成一条直线;新买的脸盆统一放在通铺对面墙根,搪瓷缸和牙膏摆在盆里,缸把手和牙膏朝同一方向;在脸盆上方拉一根铁丝,全班的毛巾整整齐齐挂成一排。宿舍虽然简陋,却十分整洁清爽。

  一天清晨起床后,战友们发现,脸盆里装上了水,搪瓷缸摆在脸盆边,也装满了水。副班长杨名炎善于观察,他悄悄对大家说:“你们看,班长的鞋是湿的,肯定是他帮大家打的水。”

  身教重于言教。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脸盆和搪瓷缸又装上了水。这次水不是石班长打的,而是新兵杨清和、毛燕华趁大家熟睡时,偷偷抢着打的。

  看到新兵们工作积极、抢着做好事,石班长很高兴,在班务会上表扬了两名战友,并布置副班长杨名炎:“赶快写一篇表扬稿,中午到饭堂去广播。”当时,新兵连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很活跃,开设了“饭堂小广播”。说是广播,其实就是开饭时,在饭堂读表扬稿。这是新兵连指导员徐寅林布置的任务,连队定期统计各班表扬稿数量,各班都很重视这项工作。

  那天中午,受石班长指派,我拿着杨名炎写的表扬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到饭堂广播。杨名炎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语文基础很好,文笔简洁优美。我虽然是初中生,但能说几句普通话,在部队受到欢迎。我广播完表扬稿后,连长指导员带头鼓掌,徐指导员还特意对我们班提出表扬。班里的战友都感到十分自豪。

  从此,我和杨名炎成为班里的一对“黄金搭档”。每当大家训练中有了进步、生活中做了好事,石班长就会布置:“杨名炎,写稿。张善亮,广播。”隔三差五到饭堂广播一次,战友们工作训练积极性越来越高,新兵三班也因此在连里有了小小的知名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