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月份,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年轻人,将手中的相机镜头对准了乡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两名社工带领3名志愿者,用了一周时间,场景从赶场的集市到办事的社区,为7个乡村共136位老人免费拍照片。

  ■ 这是社工蒋瑷璘帮乡村老人拍照片的第二年。从去年开始,蒋瑷璘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拿着相机,帮乡村老人拍照。两年来,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已近20人。

  ■ 镜头中的老人们不太会摆动作姿势,甚至有些害羞。一秒闪光、三秒快门、方寸照片,照映着他们生活的点滴,也承载了曾经的梦想、弥补了过往的遗憾。镜头外,他们想把照片寄给儿子、放在床头……

  A

  定格幸福瞬间

  他们为乡村老人免费拍照片

  3月1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已经装裱好的照片被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大部分照片已经被主人领回家,有些老人没有手机,有些老人去了外地,剩下的这些照片需要依次送到村上,由村里的人一一认领。

  今年3月份,街道的两名社工带领3名志愿者,5个年轻人组成小分队,专门为各个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拍照片。

  去年2月份,街道社工和来自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乐山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给当地的乡村老人拍照片。

  “去年冬天,我们走村入户寻访的时候,发现大部分老人都很少拍照片,当时就用手机给每户老人拍了照片,他们都很喜欢。”社工蒋瑷璘是活动主导人之一。今年春节后,蒋瑷璘又开始计划给老人拍照片的事。

  这一次,她叫上了3名志愿者一起帮忙。这群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3岁,都是女孩。她们带着自己的单反相机,从市集到街道社区,前前后后用了一周时间,为周边7个村落里60岁以上的老人拍照,一共洗出照片136张。

  这些拍照的老人从60岁到90岁不等,有的步履蹒跚,在儿女搀扶下站在相机前;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只能坐椅子上;有的提出要和百元大钞合影,想讨个好彩头;有的想重塑昔日当兵荣光;有的专门穿上刚买的新衣服;有的提出和家里人一起拍,一家老小拍张全家福……

  B

  弥补过往遗憾

  老人们把照片放在床头、寄给儿子

  比起年轻人,老人们不太适应照相机,大部分老人都很少独自拍照。五花八门的修图软件、千奇百怪的拍照姿势、取巧显瘦的拍照角度,在他们面前一概失效。在镜头前,他们最多只会淡淡地微笑。

  85岁的陈新会老人一直在四川生活,她准备把洗出的照片放在床头。

  住在李山村的刘成高已经69岁,他的儿子在西昌打工,父子俩上一次见面在2022年。平日里,父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电话,“问我高血压好点没有,问我有没有吃药……我也不能经常打电话,会影响他工作。”刘成高想把自己的照片寄给儿子,“他看着我的精气神,就晓得我过得很好,让他不要挂念我。”

  “很多老人从来没出过四川,更别说去过北京了,天安门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蒋瑷璘专门准备了一个天安门的背景展板,非常受欢迎。考虑到有一些老人出行不便,她们还专门找来一辆电瓶车接送老人。

  与天安门背景合照的人中,75岁的夏学刚是为数不多去过北京的。据了解,夏学刚是孤儿出身,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工程兵去了北京,“每周都要去看看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经过批准可以花一毛钱去坐地铁。”当时运营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从北京站到西郊苹果园,地铁单程票价定为一角,不对外运营,只能凭单位介绍信参观乘坐。

  当时的夏学刚20岁,对他来说那是真正的黄金岁月。退伍后夏学刚回到四川,再也没有去过北京。“这次赶集看到天安门展板那里可以拍照,我问可不可以给我拍一张,拿回来挂墙上,看着照片好像又看到了天安门。”

  61岁的罗俊芳现在留在李山村家里。她清晰地记得,11年前,50岁的她跟随老板去了北京。从30多岁开始,罗俊芳就在各地打工当保姆,“北京、河北、海南、广东都去过了,老板带我们去了天安门,但是没拍照。”说到这里,罗俊芳觉得很遗憾,“现在又拍了一张,感觉弥补上了遗憾。”

  71岁的李兴友住在石山村,他一辈子都在打工,双手都是打隧道时留下的皴痕。拍完照片,李兴友的手机响了,他兴奋地和另一头的人说,他和天安门合影了。“以后等我不干活了,也想去真正的北京天安门看一看。”

  一秒闪光,三秒快门,记录下乡村老人的一年又一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摄影记者 王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