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舊衣服,引出一場快時尚的環保騙局。

被詬病不夠環保的快時尚品牌,近年相繼推出“舊衣回收項目”,但回收後的衣服最終去向何處?品牌們未必真正履行環保承諾。

6月13日,瑞典媒體Aftonbladet發佈瞭一篇關於H&M回收衣物去向的調查報道。報道顯示,這些二手衣物均未遵守H&M的回收承諾,而是被運送到不同國傢地區,有的被打包再出售,還有的被就地填埋或焚燒。

根據最新進展,H&M集團CEO Helena Helmersson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否認這項指控。她承認這是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明確表示這與H&M無關。因為公司已和合作夥伴建立瞭回收循環機制,沒有任何衣服被傾倒或燒毀,並讓媒體去問責負責回收的合作商。

H&M供應鏈負責人Harsha Bammanahali也通過郵件作出書面回應:“H&M集團堅決反對將衣服變成垃圾,這完全違背瞭我們創建更加循環的時尚產業的工作。”

據悉,H&M是第一傢啟動全球性舊衣回收計劃的時裝公司,自2013年起在全球門店推出回收項目。在H&M的瑞典站官網中,品牌聲稱已和紡織行業知名可持續發展倡議合作夥伴I:Collect建立合作,會將二手衣服進行專業分揀、修復和再利用,從而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但Aftonbladet的調查報道顯示,他們追蹤的十件衣服中,沒有一件到達I:Collect的分揀設施進行妥善處理。

如今,全球各大服裝零售巨頭都陸續啟動舊衣回收項目。消費者出於善意捐贈舊衣,希望二手衣物會被有需要的人再利用,但越來越多的調查顯示,事實往往與之相悖。

H&M門店的回收箱。圖源:CBC News

十件舊衣服的環球行,引出一場環保騙局

在Aftonbladet的調查報道中,其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及其周邊地區的八傢H&M商店的回收箱中,捐贈瞭十件衣服。這些衣服都被附上GPS追蹤器,通過藍牙技術追蹤它們的最終去向。

追蹤數據表明,其中有三件衣服被送往貝寧、南非和印度,這些國傢都是二手服裝進口大國,存在嚴重的紡織品廢棄物污染問題。

還有兩件衣服被送往羅馬尼亞一傢二手服裝進口商的倉庫;兩件衣服被分別送往位於德國和波蘭的紡織工廠,預計將被磨碎後制成紡織纖維再次利用;其餘三件衣服在截至報道發出時,還沒有收到信號更新,可能還在海上運輸。

根據追蹤數據,這十件衣服被運送至不同的國傢地區。圖源:Aftonbladet

為獲取更多線索,媒體親身前往貝寧的科托努市,聯系到當地的二手衣服進口商。據商販介紹,這些二手衣服將被集中打包賣給當地市場,或走私到鄰國尼日利亞,而未被選擇的衣服將被廢棄、傾倒和焚燒。

在貝寧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場,數百萬件來自西方國傢的二手衣物成為市場中的主流貨品。當地賣傢表示,H&M等快時尚品牌是最常見的服裝之一。

對於很多欠發達國傢地區來說,購買新衣較為奢侈,而來源五湖四海的二手服飾,價格低廉並且款式新穎,能夠極大滿足他們對於服裝日益增長的需求。

但這背後,二手服裝交易形成瞭一條暴利產業鏈,幕後的最大受益者則是批發商。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直接扼殺瞭本土紡織業的發展和進步。

“人們一旦嘗試過既便宜又時尚的衣服之後,那麼禁止二手服裝貿易就變成瞭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它隻會讓更多的人們想辦法繞過壁壘。”美國經濟學傢Pietra Rivoli教授曾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中這樣寫道。

貝寧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場。圖源:Aftonbladet

Aftonbladet還在貝寧當地的海灘發現大量廢棄衣物,這些衣服因為質量問題沒有二次利用的價值,再加上當地缺乏足夠的垃圾填埋場或焚化爐,大部分廢棄衣物直接被丟在路邊和海灘。

這些衣服在海岸邊堆積成山,被海水浸透甚至腐爛,形成一座座“垃圾山”。不可生物降解的服裝合成材料,持續造成嚴重的空氣、土壤和水污染。

貝寧科托努市,海灘邊堆積的廢棄衣物。圖源:Aftonbladet

這篇調查報道發出後,立刻在網絡平臺上引發廣泛關註,但卻被H&M官方堅決否認。

事實上,這並不是H&M第一次被質疑衣物的去向問題。

2022年11月,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H&M每年生產30億件衣服,其中隻有大約10%被回收利用,其餘都運往瞭加納這樣的二手衣服進口大國。

英國非營利組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曾表示,由於設備、技術等局限因素,時尚企業在門店回收的衣服隻有不到1%會被利用到新衣服的生產中,絕大部分都和舊衣服垃圾箱、在線回收平臺等渠道的廢棄衣服一起進入全球二手供應鏈,被運到瞭加納、印度等國傢,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本土經濟和勞工權益。

同樣受到快時尚垃圾侵蝕的還有位於南美洲的智利,這也是一個二手服裝回收大國。

由於從全球各地運來的二手衣物,早已超過當地市場的承受能力,智利沙漠成瞭這些二手服裝的最終歸宿。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匯集著來自全球的快時尚垃圾。每年數以萬噸的快時尚服裝因銷路不佳、利用率低被轉運到這裡直接丟棄,使其最終成為一個大型露天“快時尚垃圾場”。

一些赤貧的當地民眾還會在這些廢棄垃圾中尋找自己和傢人能穿的衣服,或是能夠轉售的衣物。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廢棄的衣服堆。圖源:National Geographic

快時尚品牌通過填埋、焚燒等方式清理庫存,已是行業中公開的秘密。早在2018年,就有丹麥電視臺調查指出,H&M從2013年開始,在丹麥焚毀瞭60噸滯銷衣物,平均每年焚燒約12噸。

從海灘到沙漠,從就地填埋到直接焚燒,快時尚垃圾不斷侵蝕生態環境,儼然已經成為當代的一大環保公敵。

“漂綠”外衣下,消費主義和污染元兇

盡管飽受爭議,快時尚依舊有非常龐大的客戶群體和品牌影響力。

“便宜又好看”

傳統服飾行業的上新周期往往隻分為春夏和秋冬,但快時尚品牌甚至可以在全年內分成52個“微季”,每周都有新款上市,以創造更短的流行周期,不斷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欲。

英國《衛報》就曾把ZARA、H&M等引領的快時尚消費潮流,戲稱為“麥時尚”(Mc Fashion),意指產銷便宜、快速、款式時髦的服飾,像快餐品牌麥當勞一樣遍地開花。

當然,這種高周轉速度、大批量出貨和低價格的競爭優勢,讓快時尚行業的商業模式迅速成熟,更短的試錯周期讓他們更容易掌控消費者偏好,不斷生產爆款產品。

有行業數據顯示,現代服裝的使用壽命為2至10年,西裝和外套的使用壽命約為4到6年,而內衣和T恤的使用壽命僅為1到2年。甚至有調查數據表明,在擁有眾多快時尚品牌的美國,每件衣服平均隻穿7次就會被扔掉。

快時尚產業儼然把服裝從一件耐用品,變成瞭一件消耗品

有研究指出,時尚行業已經是僅次於石油化工產業的全球第二大環境污染制造者,特別是在生產與廢棄處理環節會產生大量的廢物排放與污染。

以平價實用的牛仔褲為例,生產一條牛仔褲要經過經過染色、織佈、印花、縫紉、洗水等復雜工藝流程,尤其是染色及水洗仿舊工藝,會造成更嚴重的水資源浪費。

發明瞭牛仔褲的服飾品牌李維斯(Levi''s)曾對其產品做過一次“從搖籃到墳墓”的環境影響評估,他們發現從棉田到棉佈再到洗衣機,一條501系列的牛仔褲竟要耗費3480升水,這才讓其意識到到牛仔褲的環境危害,並開始升級工藝。

更可怕的是,不同牛仔產品在染色過程中會使用約2500種化學物質,勢必會對當地水資源、周邊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有“牛仔之都”之稱的廣東省新塘鎮,曾經就因為牛仔產業的化工污染事件引發全球關註,不斷顛覆大眾對於時尚行業的認知。

非洲萊索托,一條河流被牛仔藍色染料污染。圖源:Water Witness International

因此,近年快時尚品牌不斷加大對環保的關註度,希望扭轉輿論風向,維護品牌形象。

然而快時尚轉型做環保,從根本上來說仍舊是個偽命題。

以環保新材料的創新應用為例,即使像海藻纖維等技術的環保特性已經明確,但是由於過高的產線替換成本,企業出於成本考慮往往不會大規模替換傳統材料。

曾有新材料廠商向36碳表示,競爭激烈的服裝行業對價格較為敏感,很多品牌在更換材料技術路線時會非常謹慎,規模化應用尚有難度。

對於高速運轉的快時尚行業來說,更會成為拖慢生產速度的額外挑戰。

很多品牌也開始從回收環節下功夫,但這更是一項復雜工作。由於成品服裝是由紗線、纖維、金屬、塑料等各種混合物制成的,回收循環意味著要將這些材質進行有效分離,這必然是項費時費力的艱難任務。

有的品牌更難逃“漂綠”嫌疑。以H&M的舊衣回收項目為例,隻要消費者帶著衣服交付門店回收,就可以獲得八五折的消費券,用於購買正價商品。

2017年,H&M在中國市場推出的舊衣回收項目介紹。圖源:H&M

這一機制備受爭議:H&M一邊回收舊衣服,一邊又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衣,本質問題依然沒有被解決,甚至還會加劇過度消費的風氣。花樣百出的環保招數背後,依然是快時尚品牌佈下的消費主義陷阱。

瑞典媒體此次曝光的H&M二手衣物去向問題,更尖銳地揭示瞭環保與快時尚這對矛盾。H&M作為支持可持續發展呼聲最高的快時尚品牌之一,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不免讓人懷疑,快時尚品牌做環保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營銷活動,甚至是披著“漂綠”外衣的污染元兇。

曾經引領瞭無數次潮流風向的快時尚行業,也在一次次的信任危機中“跌下神壇”,未來還將成為更多人審視的對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