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註意力集中在美國銀行業,歐洲的銀行也正在發生危險的變化。
根據歐洲央行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的五個月內,儲戶從歐元區各銀行取走超過2000億歐元,2月份資金流出達到創紀錄的680億歐元,3月份流出620億歐元。
來源:歐洲央行
與此同時,歐洲的信貸同樣也在收緊。
歐洲央行在上周最新貸款調查中指出,今年以來,歐元區企業、傢庭和房地產貸款的信貸標準正在全面收緊,這種收緊步伐保持在“自2011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歐元區信貸標準水平 來源:歐洲央行
企業貸款需求下降速度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快。來自傢庭的貸款需求也有所下降,降幅僅略低於上一季度前所未有的速度。
歐元區私營部門信貸增長情況 來源:歐洲央行
盡管分析師們一而再表示,美國銀行業危機與歐洲無關,但業內人士警告,歐洲與美國銀行業所面臨的風險有著結構性的不同,而一旦歐洲銀行出現危機,恢復所需的時間可能要比美國更多——正如2010年前後的歐債危機。
主權風險——歐洲銀行最大的風險?
歐洲銀行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存款外逃,而是與主權風險直接但隱蔽的聯系。
西班牙經濟學傢Daniel Lacalle本周撰文表示,暴露於主權風險的程度是歐洲銀行業與美國銀行業最大的一個不同:
在美國,80%的實體經濟融資來源於銀行渠道之外,大部分來自於債券、機構杠桿貸款和私人市場貸款。但歐洲,80%的實體經濟由銀行貸款融資。
歐洲銀行大規模向政府、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房貸,而這些債務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政府背書,主權風險的傳染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歐洲資本要求指令(Capital Requirements Directive,簡稱CRD)的規定,政府債券被認為是零風險資產,可以分配0%的風險權重。
這意味著銀行不必為政府債券準備資本金,但也恰恰增加瞭銀行暴露於主權風險的可能性:如果歐洲政府的信用受到損害,歐洲銀行的資產價值可能會急劇下降,導致銀行資不抵債。
另一方面,歐洲銀行大規模使用的或有可轉換債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Hybrid Bond,CoCo債)是一種風險很大、不穩定的工具。
在特定條件下(例如銀行遭遇重大損失),CoCo債可以被自動轉換為普通股,因此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資本補充的方式,因為它們可以使銀行在遭受虧損時不必尋求政府救助。
然而,在今年瑞信銀行危機時,CoCo債之一的AT1債券被直接減記至0,造成瞭債權人的大量損失,還創下瞭債權先於股權受損失的先例。
這一案例也將CoCo債的風險展露無餘:當銀行遭遇風險事件時,它將對銀行產生負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此外,Lacalle還有更多的證據——歐洲央行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歐元區銀行對國內主權債券的敞口已明顯增加:
意大利銀行投資於國內主權債務證券的總資產比例已經增加到11.9%,西班牙銀行達到瞭7.2%,法國和德國銀行則接近2%。
在貨幣過剩的時期,這些風險都微不足道,但對歐洲主權信心的任何下降,都可能使金融體系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