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皇後冤死冷宮,卻穿越現代成為瞭豪門太太,“吊打’小三”,徹底俘獲瞭丈夫的芳心

落魄的外賣小哥看似平平,背地裡竟然是傢財萬貫、叱吒風雲的“青君”,引得無數“小弟”苦心勸說歸位……

這些,就是風靡一時的“電子榨菜”——網絡微短劇中的經典劇情。

霸道總裁愛上我、點亮“金手指”“手撕”渣男……這樣的題材很早之前就在網絡文學中屢見不鮮,逐步被網文市場所淘汰。如今,“浮誇”“狗血”的橋段卻在網絡微短劇領域中再掀熱潮,大量觀眾為之欲罷不能,紛紛掏錢買賬。

根據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劇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上新481部微短劇,超過2022年全年的454部。而據行業數據預測,2023年小程序短劇市場規模接近250億元,足以看出微短劇發展勢頭之猛。

然而,隨著微短劇的普及,違規現象層出不窮:內容低俗、惡意炒作、價值觀扭曲、行為侵權等,嚴重影響瞭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

此,自去年以來,廣電總局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多措並舉,致力於有效凈化網絡微短劇行業生態。

01

全部下架!廣電局釋放強監管信號

據最近的報道,截至2023年2月28日,廣電總局共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計1365004集,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形成瞭震懾效應,有力遏制瞭網絡微短劇野蠻生長的態勢。

下一步,廣電總局將不斷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從7個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細化管理舉措:一是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二是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三是建立小程序“黑名單”機制、網絡微短劇推流統計機制;四是委托中國網絡視聽協會開展網絡微短劇日常監看工作;五是推動行業自律,互相監督,全行業共同抵制違規網絡微短劇;六是再次開展為期1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圍繞網絡微短劇的導向、片名、內容、審美、人員、宣傳、播出等方面,加大違規網絡微短劇處置和曝光力度,進一步優化算法推薦,完善廣告推流審核機制,取得立竿見影成效;七是加強創作規劃引導,繼續打造精品力作。

同時,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各大自媒體平臺也紛紛響應。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1月16日,抖音累計下架違規微短劇119部、處置違規推廣微短劇的抖音賬號1188個。

類似的,根據《快手關於微短劇類小程序內容規范治理公告》的內容顯示,快手平臺將持續加強微短劇小程序專項治理工作,對存在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不良內容采取處置措施。目前,平臺共排查下架不合規微短劇900餘部,4萬多集。

02

“違規微短劇目睹之怪現狀”

微短劇的熱潮之下,劇目質量“良莠不齊”。隻有通過建立健全的法規制度、強化社會監督等措施的實施,才能有效地遏制微短劇違規現象的發生,推動微短劇行業的繁榮發展。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總結分析,微短劇的違規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劇情低俗化。在碎片化時代之下,人們傾向於對於內容進行快速篩選,如何抓住觀眾的註意力,就成瞭重點。一些微短劇為瞭吸引觀眾眼球,往往采用一些低俗、惡搞的元素,如暴力、色情、惡搞經典等,這些內容不僅違背瞭社會道德,也對於觀眾的審美趣味產生瞭負面影響。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會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其二,制作粗糙化。大批量生產、規模化產出,不少微短劇的牟利講究“量”,而不講究“精”。和傳統影視劇相比,微短劇的入局門檻普遍較低。對非專業人士沒有任何限制,因而制作團隊和演員的質量無法把控,造成瞭不少“粗制濫造”的劇目流行於世。

其三,內容同質化。首先是題材的高度重合。大部分女性為受眾的微短劇題材為戀愛、甜寵等,而男性為受眾的微短劇題材則主要為重生、都市、玄幻等。不僅在題材上類似,在人設、敘事套路等方面,微短劇也表現出同質化的傾向。例如,現代題材的微短劇通常包含“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敘事套路,古裝題材則常常描繪“宮廷上位記”。通過不斷重復、照搬流行微短劇中的“反轉”“打臉”“擦邊”等名場面,同樣的橋段、類似的情節在不少微短劇中頻頻出現。同質化的微短劇內容使得觀眾難以獲得新鮮感和新的審美體驗。

其四,價值扭曲化。更有甚者歪曲瞭基本價值觀,違背公序良俗,影響最為惡劣。例如,微短劇《我xxxx閻羅》24小時內充值破1000萬,收割瞭巨額的流量,連續三天登上短劇大盤熱榜前三名。然而其劇情卻令人大跌眼鏡:對著去世八天的母親額頭一點,召喚黑白無常帶來母親魂魄,再打一響指,母親瞬間“起死回生”、生龍活虎。

男主角甚至大言不慚道:“生死皆有我定”。

這無疑是極其荒唐的。

為吸引流量,部分微短劇渲染封建迷信思想、挑起對立、放大沖突、嘩眾取寵、博人眼球,不僅踐踏瞭基本社會底線,還會對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誤導、形成不良價值觀,理應得到嚴厲監管。

而微短劇之所以能有如此生機,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字: “錢”。

03

“低成本、高收益”

微短劇究竟有多“暴利”?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微短劇的制作成本在10萬到40萬之間,卻有著驚人的盈利空間:無知名導演和演員的微短劇《無雙》上線8天,充值破1億元;現代情感微短劇《二十九》上線3集獲得瞭超2億的播放量;截至11月10日,抖音最熱微短劇《全職主夫培養計劃》正片總播放量已超2.2億,劇集話題總播放量超3億;穿越甜寵微短劇《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24小時用戶充值破1200萬元…

除瞭傳統微短劇外,“微短劇+”模式也“異軍突起”。

10月18日上線、24小時內在線6萬玩傢、2周內銷量100萬,理論營收近4500萬……真人互動遊戲《完蛋!我被美女包圍瞭!》連續登頂Steam中國區暢銷榜,力壓《PUBG》等熱門免費遊戲,短期內迅速斬獲超3000萬的收入,通過抖音等社交媒體渠道傳播,頭部關鍵詞播放量超10億次。而這種“短劇+遊戲”的模式,更是吸引瞭無數資本紛紛入局。

同時,微短劇的海外市場也正火熱。

由中國團隊拍攝,外國演員出演的豎屏“霸道總裁”微短劇在西方同受追捧。國內數字出版企業中文在線旗下的微短劇App“ReelShort”登上瞭美國IOS娛樂榜第一名,今年10月下載超過225萬次,流水近350萬美元。

由此便產生疑問,微短劇的“吸金”產業鏈,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04

微短劇的“撈金套路”

比較公認的傳統微短劇產業鏈可以劃分為上遊、中遊、下遊三大部分。

上遊指的是微短劇的內容生產,主要由版權方、出品方和承制方參與,進行版權購買、IP孵化、劇本編寫、組建團隊和成片拍攝等工作。

中遊指的是微短劇的內容分發,主要由平臺方和分銷方參與,進行平臺搭載、短劇分銷等工作。

下遊指的是微短劇的生態支持,主要由媒體方、代理方等參與,進行流量投放等工作。

我們可以從網絡微短劇的制作與發行上對微短劇的爆火進行拆解。

上遊:源源不斷的“電子榨菜”

首先,豐富的網絡文學資源是微短劇得以大批湧現的基礎。

大部分現在盛行的微短劇,都是經由相關的網絡文學改編而來,又或是按照早期網絡“爽”文書寫的“套路”進行創作的。網絡文學平臺,例如晉江文學城、起點中文網、長佩文學等有著豐富的數字資源,為微短劇的創作提供瞭無限的源泉。例如,爆火的微短劇《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便改編自網絡小說《皇後穿越成豪門太太》。根據雲合數據的報告,截至2023年8月,“全網微短劇霸屏榜”的前十名幾乎都是甜寵類型微短劇。

同樣,在男頻類微短劇當中,落魄的“屌絲”不被重視,畫風一變就成為瞭身懷絕技的“大神“,開啟瞭“收割”小弟、叱吒風雲的逆襲之路……它們憑借其緊湊的劇情、刺激的情節和強烈的情感體驗,牢牢地抓住瞭用戶的註意力。

根據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情感經濟學”理論,情感基礎影響消費者決策,消費者的情感在娛樂產業營銷中起到瞭重要作用。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往往更傾向於能激發爽感、尤其是最能直接讓人感到情感沖擊的作品,進而滿足情感訴求。

微短劇會選擇一個與觀眾有類似經歷、具有某種特質的主人公,加強觀眾對劇目的代入感。在此基礎之上,劇中普遍會塑造一個符合觀眾想象的“理想化形象”:有錢有勢、被喜愛、被追捧……進而滿足觀眾對自身的幻想需求。在短短兩三分鐘裡,普通人被壓抑的欲望便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得到瞭迅速的釋放。微短劇如同“電子鴉片”,賦予瞭人們精神上“逃避現實”的虛假滿足。

除瞭其豐富的劇本資源之外,低成本生產也是微短劇的一大優勢。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的拍攝周期較短,基本上一到兩周就可以完成一部劇的制作,演員普遍選擇不知名的青年演員進行孵化,低廉的片酬更是降低瞭制作成本,據悉,目前一部微短劇的制作費用大約8萬元起步,較高要求的微短劇項目費用也在20到40萬元區間。相比於傳統影視劇“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網絡微短劇降低瞭“入局”門檻,為大大小小的工作室提供瞭更多的創作可能。

中遊:“加速時代”的便捷媒介

網絡微短劇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就是中遊的平臺搭載。在制作完畢之後,平臺方通過小程序上線微短劇,開通付費、分銷等的功能。有的頭部平臺下有團隊可自行開發小程序,而其他則會借助第三方技術進行開發。

這與受眾觀看習慣的改變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互聯網小屏時代的到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信息爆炸的時代之下,人們傾向於對內容價值進行迅速判斷,在節奏、鏡頭切換和敘事上緊密拼接、高效直接的“微短劇”不僅無視時空限制、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快速觀看的可能,而且通過視頻的上下滑動,觀眾可對內容進行迅速的篩選,在短時間內判斷視頻內容是否契合期望,契合人們由“靜觀審美”到“流觀審美”的轉變。

下遊:買量投放、市場評估

傳統觀念普遍認為,文化藝術作品的核心是藝術性,其次才服務於市場。這是基於文化藝術作品“無法進行市場調研”而決定的。然而,有意思的是,大量照搬套路、仿佛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微短劇,似乎標志著其由“藝術性“轉向“商業性”的潛在傾向。

小程序類微短劇平臺會對微短劇進行買量投放,抵達消費者。有趣的是,低成本微短劇可被大批量生產,通過分析用戶的偏好、二輪篩選,平臺方可以對市場進行評估,之後再追加投流、拍攝續集的費用,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此時,藝術作品似乎具備瞭“上市檢驗”的可能,降低瞭它的創作風險,賦予瞭中小型創作者“大膽嘗試”的機會。

可是,復刻成功真的那麼容易嗎?實則未必。

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微短劇市場即將飽和,劇目同質化嚴重,爆款概率低、撲街概率高。另外,雖然微短劇的制作成本低,但投流成本卻很高,甚至占據瞭總費用的80%以上。

而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之下,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藝術創作者又能否“保持初心”?

我們應當警惕。

參考文獻:

[1]石小溪,范可欣.以快制勝、即刻滿足:加速社會下的微短劇研究[J].現代視聽,2023,(06):

[2]龔傢琦,周逵.網絡微短劇的產業生態和轉型治理研究——基於“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的田野調查[J].中國電視,2023,(08):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