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條新聞,一位父親將4歲的女兒獨自留在沙灘上,等回來時孩子已經走丟。

通過監控和網友提供的現場視頻可看到,這個女孩在原地等候瞭約十分鐘,後一個人朝水邊走去,摔倒後消失在瞭海浪裡。

目前警方仍在搜尋,但未發現蹤跡。

來源|微博@警民直通車-浦東

可詭異的是,網上竟出現瞭一個讓人膈應的詞條。

#爸爸帶娃主打潦草#

沒事吧??

這麼嚴重的事故居然也要套上梗來玩?

在此之前,這個詞條來自很盛行的“爸爸帶娃”式段子。

哪怕沒見過,相信你也不難理解這個梗的內容:無非是戲謔男性養娃的隨意隨便。

但到這種時刻,這個玩笑徹底讓我笑不出來瞭——

不負責任不做人,並不是笑話。

小到做傢務,大到帶娃。

男性幹不好這些本職(就是本職,沒問題吧?),向來是被咱默認,至多打趣幾句的。

類似的視頻段子從不鮮見——

“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當沒有危險時,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險”

“父愛如山,實則是父愛如山崩地裂”

“爸爸帶娃,有點父愛但不多”……

它們皆以父親帶娃的笨拙為笑點和看點,畫風詼諧輕松。

觀眾愛看,也不難理解。

畢竟對母親帶娃的熟練有多熟悉,對父親帶娃的潦草就有多獵奇。

正如這些年爸爸帶娃綜藝的爆火,多少人是當喜劇看的。

但你可能沒發現,其中有些所謂父親硬核帶娃,能有多不靠譜。

一邊看手機,一邊懟鼻孔喂奶——

來源|嗶哩嗶哩@街頭霸王王二狗

要命式按頭擼串——

來源|嗶哩嗶哩@街頭霸王王二狗

鎖喉式抱娃——

來源|嗶哩嗶哩@街頭霸王王二狗

“拋物式”教遊泳——

來源|嗶哩嗶哩@一筐功夫熊貓豬

美其名曰帶娃,實則把孩子當玩具或作秀工具,再冠以“搞笑”之名。

就,挺不適的。

拋開罐頭笑聲,看到的隻有這些父親帶娃時的漫不經心。

或許有人會看得開心吧。

我反正隻有心驚肉跳。

來源|嗶哩嗶哩@陽仔爆笑菌

再想想,這些視頻還在不斷深化一種思維:爸爸敷衍,理所當然。

甭管孩子遭瞭什麼迫害,大夥兒編個笑話,也就混過去瞭。

做傢務也一樣。

最近戴向宇和陳紫函夫婦參加綜藝《傢務優等生》。

“傢務小白”戴向宇把傢務幹得一塌糊塗,窗簾亂掛、地還沒幹就鋪地毯……卻口口聲聲把“完美”掛嘴邊,觀察室嘉賓都不約而同發出意料之中的笑聲。

隻有跟他一起生活的陳紫函看得滿頭黑線,笑不出來。

妻子給出的也是最常見的應對方式——

因為深知丈夫的臭脾氣,她要麼是無奈地說“我自己來”,要麼勸他“以後少做點傢務”。

好笑吧?

可人們笑得越歡,就越是對男性失職的縱容和開脫。

帶娃、做傢務,從來並不是女性的專屬責任,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說,男性不參與傢務和育兒,是因為坐享“男性既得利益”,若沒有女性的聲討,他們不可能有自發性的改變。

很多人潛意識認為,男的本不用幹這些,幹不好更是自然,而女性往往因為不信任和不放心,寧願自己承擔。

喪偶式育兒裡,很多爸爸便是拿捏住女性這種心理,索性把場面攪亂,再順勢把爛攤子推給母親收拾。

長久以來,這套惡性循環已然成瞭常態,便具備瞭被娛樂化的條件。

這種低級娛樂,也自然成瞭男性脫責的一副免死金牌。

當然,不止娛樂化。

在日常上網時經常把我噎得一口氣上不來的,還有另一套專門服務於失職爸爸的話術,是曰尬吹。

更直白解釋,就是給缺德賦意義、給造孽上價值——

“爸爸帶大的孩子更勇敢堅強”。

這算啥?甘露寺限定道德標準?

隻要沒死手裡,都算積德行善?

“父愛如山”的刻板觀念捆綁得久瞭,很多人都已經學會瞭習慣在臆想中替他們找補。

哪怕直接隱身,那人也必然在某個遠處守護傢園!

世間怎麼可能有獨美的媽媽和娃,你也不看這片天是誰在撐?

就好比總有人堅信,谷愛凌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特開明的爹。

若此人實在身份不詳,那開明的也可能是姥爺呀。

相比母親,父親要給自己惹的禍找個理由,實在是太簡單瞭。

秦昊在《媽媽是超人》中,給女兒搭圍欄,不小心連砸瞭她兩次頭。

可被問到今後會不會更謹慎,他回答:不會,已經很謹慎瞭,還怎麼謹慎,普通老百姓傢孩子沒那麼嬌氣。

說辭倒是很接地氣。

隻是,可憐瞭小米粒的腦袋。

對比之下,伊能靜這邊呢。

節目裡,她也因為照看不周,不小心把女兒摔瞭一跤,可她自責到偷偷自扇巴掌、忍不住痛哭一場。

後來有瞭心理陰影,帶女兒到餐廳吃飯時,還特意在她周圍做好全方位保護措施。

這時,彈幕是這個味道:

你會發現,期待越低,容忍度越高。

大眾對父愛的標準,是不出事就合格。

父愛如山,是讓娃兒連喘氣都費勁的泰山壓頂,光看著都讓人害怕。

來源|嗶哩嗶哩@街頭霸王王二狗

真不是危言聳聽,彈幕都有人現身說法。

可依然有人找補:他可能是怕自己翻身壓到寶寶。

年初還流傳著一段爸爸暴力“哄娃”的視頻,到這水平,直接可以用上虐待二字瞭。

來源|視頻號@芒果都市

讓人瞠目的是,評論區竟然還有人心存僥幸:

無論是從小歌頌的父愛濾鏡也好,明星濾鏡也罷,都是在美化這種失職。

可越是誇大,就越欲蓋彌彰,越顯諷刺。

社會對父親和母親的評判基準,從來不一樣。

媽媽天生就是負責傢事的,於是再三頭六臂也是基操;爸爸有更高級的事業要幹,因此這方面越糟糕,越代表他們能幹大事。

還記得那位遭遇網暴墜亡的母親嗎?

她的孩子因車禍去世,網友卻集體在攻擊她喪子後太過“體面”,肯定不是真心難過。

之於雙親,有時不幹人事也能收獲鼓掌;又有時,你連不夠狼狽崩潰都是罪過。

輕描淡寫的娛樂化,更扼殺瞭一些父親反思的可能,從而永遠一副理所當然的坦然樣子。

就像秦昊那句典中典的自辯,說出瞭不少爸爸的心聲,但也承認和暴露瞭既得利益者的反思極限——

我的能力隻能給孩子這麼多愛

再多的,不是我不想做

是我的能力在這

這讓我想起《爸爸當傢》裡,因“全職爸爸天花板”而被熟知的葛沛豪。

他的出現,被視為難以企及的天花板,卻不被視為正常爸爸該履行的義務

實際上他做的,也不過是為孩子多花點心思,照看時多留幾個心眼。

這種自覺的責任心,並不是多難的事情,更不是媽媽的專屬技能。

說白瞭,爸爸們不是做不到,而是在千百年來的既得利益面前,心安理得地封印自己的能力。

可笑的是,在默許和縱容父職缺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強調父親角色的不可或缺,把他們架空起來堆成一個象征無聲榮譽的殼子。

年初,一34歲女子未婚備孕二胎的新聞,引起瞭不小的爭議。

本以為,如今尊重女性的多樣選擇已經達成普遍共識。

沒想到,依然有不少人在破大防,開始擔心孩子沒有健全的父愛。

在他們看來,未婚生育的女性=自私。

沒有父愛的孩子=寵物。

爸爸這一角色再次被凸顯,父愛的價值再次被拔高。

可誰又能保證,每個孩子生下來就能擁有健全的父愛,而不是遭受“有卻似無”的雙重傷害呢?

當大傢都在笑聲中,對男性不會帶娃做傢務習以為常。

最後,父親這一角色隻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在無數反面案例中比爛之後,他們又該做什麼?

恐怕無人問津。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娛樂化”就是開玩笑,不需要這麼嚴肅。

但事實上,娛樂化往往就是在把一件原本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正當化。

通過把它淡化成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玩笑,讓人一笑置之,而對積弊已久的根源問題視而不見。

所以娛樂化父職和夫職的缺失,無疑是在加深“男性不會帶娃做傢務”的刻板印象,消解瞭一直以來不公的傢庭分工結構這個話題的嚴肅性。

“爸爸帶娃主打潦草”這副擋箭牌或許可以蒙蔽自己一時,但終究不是萬能的。

要男性放下既得利益,踏入履行義務的陣地,的確是很難改變的一步。

但在悲劇發生之前,其實也隻需要你踏出這一步。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