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檔,口碑一跌再跌。

有意思的是,評分差的,反而票房更好。

其中,《前任4:英年早婚》以6.4分墊底。

實際上,這個分數已經是整個系列中的最高。

前兩部根本就沒有達到及格線。

沒想到,電影越罵越火。

第三部的票房居然狂飆近20億,拿下年度國產片票房第三。

而最新這一部的票房,也已經破5億。

僅次於《堅如磐石》,穩居國慶檔票房第二把交椅。

貓眼預測票房,甚至逼近10億。

魚叔不禁好奇——

到底是什麼驅使著人們,如此熱情地為這部電影打call?

01

每次回想《前任3》的現象級爆火,都讓我感到匪夷所思。

以3000萬的成本,席卷瞭超過19億票房。

一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劇情,也沒有出彩的視聽語言,更別提深刻的洞見。

卻令許多觀眾淪陷其中,並由衷領悟瞭「愛情的真諦」。

「有人看電影,有人照鏡子」

如今回看那場狂歡,魚叔承認,《前任3》的票房成功確實有它的三板斧。

第一,虐心

「前任」一詞,自帶BE效果。

直戳當下的愛情痛點,也成瞭該系列致勝的法寶。

《前任3》結尾,韓庚鬧市扮至尊寶,於文文過敏吃芒果。

一段平行蒙太奇,上演男默女淚的虐戀。

無節制的配樂,無所不用其極的煽情

於文文演唱的《體面》由此一炮而紅,反過來也成為瞭電影的最大招牌。

有多好用,看看這次的宣發就知道瞭。

第四部的主題曲《何必》繼續由她打造。

話裡話外,要求隻有一個,比《體面》還虐

第二,爆梗

導演田羽生,曾在采訪中拍著胸脯保證:

自己電影的所有素材,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不是自己親身經歷,就是身邊朋友遇到過。

大量互聯網段子的插入,實現瞭所謂的生活化。

男生分手後,先放生,後回味;

女生分手後,先坍塌,後重生。

田羽生導演很擅長定義,爆梗式臺詞讓本片多瞭嘴替的屬性

社會議題,能蹭就蹭。

四部《前任》都以催婚拉開序幕,試圖勾起觀眾情緒。

雖然全片僅剩下滿屏的狗血。

但,絲毫不影響玩梗與自嗨。

延續到瞭《前任4》中,更是與時俱進地借相親軟件,展現瞭大數據的魔力。

還效仿「離婚冷靜期」,搞出瞭一個「結婚冷靜期」。

嚴肅的法律,先放在一旁。

餘飛(鄭愷飾)和丁點(曾夢雪飾)這對歡喜冤傢的較量,那才是正事。

導演不隻會定義關系,他更喜歡定義男女本身。

這也是本系列大火的最重要因素——自嗨

簡單來說,前三部都是拍給「直男癌」觀眾的禮物。

片中的價值觀,相當惡臭。

如《前任1》開場,就上演瞭一出「駕駛我的車」。

鄭愷迎風伸出半握的手,一臉壞笑地回味著。

不同車速帶來的風力,讓他感受到不同的罩杯。

「當達到40邁的時候,就有B的感覺」

主角們搖人開派對,最大的要求是「幹凈」。

小哥立馬接話:「有好多姑娘,沒來得及用。」

掛著「前任」的噱頭,講的卻是無差別掃射的男性凝視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此片過後出現瞭交友風潮。

或玩梗或騷擾的帖子,如今還躺在電影主題曲的評論區。

從導演的單一視角,我們也見證瞭無恥的雙標

允許自己在夜店徹夜狂歡,卻對一旁的女孩嗤之以鼻。

人傢戴個口罩,他也要挖苦一句。

「怕把口水甩出來啊」

泡夜店的女孩,看不上;

漂亮的女朋友,同樣放心不下。

男人可以不愛,卻最怕被綠。

自以為幽默的下三濫梗,暴露出嚴重的閹割焦慮

再看網友所說的「照鏡子」,也就不再驚訝。

影片中光怪陸離的男女世界,想必引起某些單身男士的共鳴:

問題就擺在那兒,但永遠不可能找自身原因

「婚姻到底給男人帶來瞭什麼」

02

每一類電影,都有自己的受眾。

就算是拍性喜劇,其實也不寒磣。

比如《宿醉》系列,百無禁忌地惡搞單身派對狂歡。

票房不俗,豆瓣7.7的分數也不算低。

但,不怕渣男渣,就怕渣男立牌坊

《前任》系列最大的問題,不僅是明面上的爛俗,更在包裝下的惡心。

一部主打渣男浪子的性喜劇,居然鼓吹起瞭男女平等

《前任3》一開場,就借主角之口,不斷替男人們訴苦,每字每句都相當炸裂。

比如,男人打拼事業不易,女人不該添堵。

再比如,女人是男人爭奪的資源,優秀的女人配更優秀的男人。

總而言之一句話:

「男人真的太累瞭」

導演在這裡的處理,非常雞賊。

兩性關系儼然變成瞭一場比武大賽。

比的是,誰更渣

男人一分手便放飛,搖來一眾姑娘。

你不仁,休怪我不義。

女人也隨之展開反擊,找來一群「小狼狗」。

看似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實則純屬創作者的以己度人。

退一步說,所謂的「小狼狗」,也隻是流連歡場的混子。

自掏腰包的女主們,仍是被圍獵的對象。

至於男人喝酒找小姐,卻成瞭理所當然。

那些姑娘們甚至不配擁有姓名,被一句「韓式半永久」草草代去。

默認男人世界的規則就是正確的,本質上還是對女性的物化。

至於今年的第四部,同樣很投機。

近年來,女性觀眾逐漸成為觀影的主力軍。

隨著女性意識的發展,系列固有的那套直男癌必將被口誅筆伐。

於是,主創們一改營銷策略,將心思放在瞭女性角色身上。

「女主們越來越清醒,越來越當下」

同一角色的形象,有瞭180°大轉變。

主角之一的丁點,此前一直被設定為渣女人設,動不動就發表拜金言論。

到瞭第四部,瞬間成瞭人間清醒的獨立女性。

面對餘飛的求婚,無比嫌棄地拒絕。

不輕信婚姻,不談功利的戀愛

一通反駁妙語連珠,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也令觀眾拍掌叫好。

可隨著劇情的推進,編劇的心思原形畢露。

當同居生活陷入困頓,丁點還是成為瞭那個更弱勢的人。

在餘飛的忽悠下,同意瞭和他像做兄弟一樣做夫妻。

並喊出瞭驚世駭俗的口號:

「做夫妻,講義氣」

聽上去豪情滿懷,可做起來冷暖自知。

兄弟相稱的言下之意,就是小事不計較。

但,婚姻中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學會共同面對瑣事。

餘飛疏於陪伴,自然也提供不瞭及時的情緒價值。

再說,女性要做的從來隻是女性自身,何必做什麼兄弟?

結尾處,餘飛用一曲口哨版《友情歲月》,便輕易哄好瞭戀人。

劇情迎來瞭團圓,卻肢解瞭費心營造的獨立女性。

上一部的結尾處,孟雲(韓庚飾)那番震碎三觀的旁白,至今讓魚叔作嘔。

在他看來,女友的使命,就是幫助自己長大。

結合第四部看來,愈發坐實瞭本系列中,女性角色處於客體地位的事實

相較於打明牌的低俗,精心偽裝的傲慢,要更加歹毒

03

其實,也可以看出主創團隊對於進步的渴望和努力。

尤其是這一部《前任4》中,某些設計上,似乎從《花束般的戀愛》中借鑒瞭不少。

可惜,隻是學瞭皮毛做做樣子。

相關的段子和臺詞,全靠硬塞

片中,單身多年後的孟雲再度遇到心儀對象,幹練的律師柳柳(劉雅瑟飾)。

二人打開話匣子,源自共同對宮崎駿動畫《崖上的波妞》的喜愛。

隨後意外發現,他們曾經都去瞭久石讓的音樂會,而且就坐在前後排。

導演用簡單的一場戲、一句臺詞,生生向觀眾推來一對有緣人。

即使擺明瞭「有緣無分」,也必須按頭嗑CP。

再看《花束般的戀愛》,同樣由一張票鋪開一段情。

卻沒有止步於一兩句自嗨式的共鳴,而是不緊不慢地試探著兩人的氣息。

先是從最瑣碎的小事,尋找兩人的合拍。

比如,他們喜歡同一類型的音樂,都對纏繞耳機線感到厭煩。

最不起眼的鏡頭,又預示瞭未來的分開。

兩人走在路上,彼此間的步幅其實並不契合。

總有一方在刻意改變、迎合。

也總有人會走到對方的前面,無法一直並肩同行。

同居生活後,影片也毫不吝惜筆墨地推進二人之間矛盾的日益激化。

起初,剛剛步入社會,抱團取暖。

女主因連續的高壓面試不堪重負,男主便踩著拖鞋狂奔去車站安慰。

而在經過社會的拷打後,男主被成人世界吞沒。

昔日暢談整晚的文藝愛好,再也不碰;轉而崇拜狼性競爭,捧起成功學書籍。

對於女友的抱怨,也無法再能共情。

深感愛情走到盡頭後,他把結婚當作瞭救命稻草

此時,一處細節便揭示瞭他的徒勞。

「和三個月沒做愛的戀人談結婚

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感情出現瞭問題,最先體現在性生活。

而無愛的婚姻,無疑是可笑的。

反觀《前任4》,宛如一套小紅書兩性段子合集

從同居後的傢務分配,到婚後的事業安排、伴侶間的情緒價值,恨不得口播所有爆梗。

不僅極度缺乏信服力,更沒有給觀眾提供任何價值。

隻是單純地猛戳熱點話題,硬生生地在臺詞中制造熱搜式標簽。

如今,爆金句的臺詞片段或許是更易於傳播的。

但,這樣的內容,終究是拾人牙慧,跟風熱鬧

這稱不上是一部電影,更稱不上是一種創作。

隻能算是一種東拼西湊的雞湯文,或是一種短視頻化的段子集。

而整個《前任》系列,都像極瞭其片中呈現的渣男們——

隻會說,不會做

孟雲是如此。

僅透過寥寥幾筆閃回,就能勾出他愛畫大餅的毛病。

隻有空頭支票,從不付諸行動。

日後反過來抱憾,還要狠狠美化一下自我的救贖。

餘飛同樣如此。

他一味追求自己的痛快,壓根沒有為瞭維系夫妻感情做出努力。

即使是在挽回愛情時,也沒有任何實際的補救措施。

雙手插兜、口哨一吹,看起來深情款款,實際上隻是自我感動罷瞭。

同樣,這也是很多國產電影陷入的誤區。

將本來至關重要的生活細節,用段子、MV等偷懶的形式一筆帶過。

讓我們隻聽得到口號式的宣言,卻看不到具體的人物和故事。

希望有一天,國產愛情片創作者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電影創作的源頭,永遠都是真實、瑣細的生活。

而不是,過過嘴癮的網絡段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