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鏡頭證明編劇上過班↓
準確來說,能看懂這個鏡頭的應該都在上班的時候“摸過魚”↓
#有人敲門進來後alt+tab一鍵切回桌面
劇名叫《裝腔啟示錄》,
又名“那英誘捕器”...
很久沒看過這種全員裝X的劇瞭,
女主裝↓
#《讓機艙成為我的空中移動圖書館》
男主裝↓
#《偶爾一次經濟艙沒關系》
女主上司裝↓
#《喜馬拉雅玫瑰鹽一般人吃不太出來》
女主的甲方裝中之裝↓
#《我的敗傢老公非要花錢給我買包》
就連酒吧的搭訕男都能隨時對地裝一下子↓
誰懂啊,看別人裝X可太有意思瞭,
橘全程看下來都是女主這個表情↓
本以為這劇走的是《諷刺文學》的路子,
往下看才發現,人傢是《紀實文學》...
女主唐影,
紅圈初級律師,
北漂打工人一枚,
白天出入的是CBD商圈辦公樓↓
晚上回到的是設施陳舊的老破小↓
日常擠地鐵上班,
到國貿A口要換鞋的那種↓
要是趕上有個沒啥責任感的上司,
把自己的活臨時扔給你,
不幸出瞭差錯,
那鍋肯定還是你背↓
觀眾在女主身上能看到很多北漂打工人的縮影,
比如每天對著電腦都是這副表情↓
日常給甲方陪著笑臉↓
半夜加班出公司,門都不想用手推↓
即便實在忍不瞭上司的KFC,
發瘋也隻敢在心裡↓
然後等演完內心小劇場後再弱弱地回一句:
“好的”
最諷刺的是,
面對上司遲來的“體諒”↓
你還得扯出一絲笑容補一句:
“謝謝”
荒謬又真實。
這劇有很多細節描寫,
沒上過班的應該不會刻畫得這麼到位。
比如女主上司的辦公桌上擺著“不急”,
實際上她比誰都愛著急↓
#諷刺效果堪比“這個項目急不來,但你得盡快完成”
再比如女主住的老破小衛生間,
放洗漱用品的玻璃支架,
以及用黃色膠帶封住的水池邊,
在北京租過房的人應該很眼熟↓
這劇的臺詞也沒有假大空的雞湯,
很多都直戳打工人的心窩↓
“難道我就沒有黃昏嗎?”
“機遇並不是我的朋友,越是渴求,它越是不講道理”
“再也沒有比在CBD談夢想更荒誕的事瞭”
“我們隻是被當作一個工具,是時代與社會默許的千萬個運轉著的小小齒輪之一”
“老板的本質是商人,我們就是他花錢買的勞動力,那在他的眼裡,就跟他的汽車電腦沒有什麼區別,不好用就修,修不好就換瞭唄”
(截圖cr小紅書@露宵@未來先森愛看劇)
神奇的是,
不同職場階段的人好像都能在臺詞裡找到共鳴,
剛入職遇到挫折,你會自我鼓勵:
“沒關系,我不會放棄的”
等你成為所謂的“老油條”,你會發現:
“這世界少瞭誰都能轉,公司沒瞭你也不會倒閉”
挺欣慰的,
這幾年以女性為主角的職場劇越來越多,
她們不再作為男主事業的陪襯出現,
而是作為真正被觀察的對象、被討論的主人公,
以更加多樣鮮活的面貌出現在影視劇中,
而且在編劇導演演員的努力下,
職場女性角色越來越有“上過班”的樣子…
為什麼職業女性越來越多地成為創作者的取材對象呢?
首先,自然是因為職場之大,職業類型之廣,
不同職位和不同身份看待問題的視角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自然是不一樣的,
這裡面可拍的東西太多瞭。
以《裝腔》為例,
女主的女上司看上去是很典型的壓榨+PUA型的領導,
其實站在她的職業角度,
她何嘗不是卑微的打工人呢?
人在葬禮現場,還要操心著員工跟甲方的合作對接↓
#這裡當然是藝術化地誇張處理瞭
生病住院瞭,聽說開會還強挺著要先化個妝↓
仔細想想,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同事和領導呢?
其次,導演對女性角色的探討也進入更新的層次瞭。
之前多的是女主從職場小透明一路打怪升級飛黃騰達的故事,
但很少有人借女主之口告訴大傢:
其實我們都是沒有魔法的普通人來著↓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有所謂的“女主光環”呢?
竭盡全力換來的都不一定是柳暗花明,
更別提“順其自然”瞭↓
(截圖cr@小羊的可頌腦袋)
還有第八集很出圈的“燒倉房理論”↓
#出處村上春樹的小說《燒倉房》
翻譯成大白話可以理解成,
年輕漂亮的女孩在有錢的老男人眼裡就像無用的倉房一樣↓
無聊時可以隨意燒著玩↓
比起作為“人”存在,
她們更像“解悶的工具”↓
這段對話可怕之處在於,
終於有影視劇如此直白赤裸地扯開“上位者視年輕女孩為玩物”的遮羞佈瞭,
編劇借女主的嘴道出瞭這個階級男人的嘴臉↓
“等到她們完全適應瞭這樣的生活,徹底被你們資本一點一點蠶食之後,再一腳踢開,
等著她們絕望、崩潰,因為不同的女孩,不同的崩潰,這是不同的風景。”
聽到女主的這段話,
車內的高位者給瞭她這樣一個眼神,
讓人毛骨悚然↓
#耿樂演的真好
這裡有博主(@矮周迅)聯想到瞭《不完美受害人》裡成功的這段話,
同樣也是細思極恐↓
“我喜歡看她糾結的樣子,我能看見她內心裡面倫理道德、獨立自我、貪婪拜金、幾種力量、人神交戰,打成一團,我覺得太刺激瞭”
從這幾年播出的職場劇來看,
很明顯我們對職業女性的觀察和討論經過瞭由淺入深、由單一到豐富的變遷過程。
最初,編劇和導演主打“還原”和“勵志”↓
#《加油吧實習生》
後來開始流行大女主、獨立的職業女性↓
#《女士的法則》
臺詞也不止於“爽”和成為觀眾的嘴替↓
#《她們的名字》
cr@越過妖怪山
而是更加接地氣,更加能寫到觀眾心裡↓
#《二十不惑》
#《我在他鄉挺好的》
#《二十》裡在生日當天自殺的胡晶晶也是近幾年很出彩的女性角色之一
順便補充一個冷知識,
《我在他鄉挺好的》和《裝腔》是一個導演,
《裝腔》翻拍自同名小說,
原作者是北大法學院畢業的,
曾從事知識產權、影視娛樂與電信、互聯網領域法律服務,
真上過班。
當然,看上去沒上過班的創作團隊也不少,
比如“加油鹿小葵”↓
再比如“地震中為去世孕婦接生”↓
以女性為主角的職場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當前的影視劇市場,
從目前的播出效果和影響來看,
是相當有必要繼續鼓勵和支持的。
一方面,
除瞭老師、律師、職場白領等比較常見的角色人設,
更多行業中的女性被呈現在熒幕上,
有助於讓大眾瞭解女性在這些工種中的作用,
既是一種職業科普,又能消除一些常見的行業誤解,
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應行業的女性就業率,
比如“女心理師”↓
“女刑警”“女法醫”↓
“女性遺體化妝師”↓
#也是《裝腔》導演的作品
其次,
先要發聲,才會被看到。
女性在職場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擾,
可以並且有必要通過影視化地處理被呈現,
編劇正在借她,她,她們之口對職場性騷擾發聲↓
對職場升遷的不公進行控訴↓
也對女性職場困境表達不滿↓
這些不僅鼓舞著現實中的女性擺脫職場焦慮,
勇於對抗職場中的不公平現象,
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女性生存環境的改善。
另外,
角色的塑造很容易影響大眾對現實原型的印象,
相應的題材越來越受關註,
意味著觀眾對主創團隊的要求和標準就會越來越高,
他們也肩負著越來越高的社會期望和責任感,
編劇、導演、演員自然不能想當然地下筆、拍攝和表演,
隻有親自取材、背調,甚至體驗生活,
才有可能拍出被大眾認可的作品。
“職場女性”這一容易被刻板印象化的人設能變得越來越有血有肉,
離不開當下這些為職場女性正名的作品和角色,
慢慢的,
她們不再是偉光正的紙片人,
會爭強好勝很想贏,
也會隨時隨地在街頭崩潰,
可以有缺點弱點和正常的情感需求,
也允許犯錯和不完美,
希望影視劇中,
這樣走在路上隨處可見的鮮活普通女孩越來越多。
最後一句
講一個鬼故事,
她們的職場焦慮再有代入感也是演的,
我們經歷的都是真的。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