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人讓我點評過林志玲的演技。

因為“演技”這個詞語,在“林志玲”這個話題宇宙的邊緣而又邊緣處,太次要瞭。

林志玲本人也接受以上事實,曾在《十三邀》裡坦然,自己不論是模特能力、主持人能力還是演員能力,都不算拔尖,她坦然地表示自己最成功的角色是“志玲姐姐“。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表述。

因為在這個表述裡,潛文本是:

“志玲姐姐”是一個被精心演繹出來的角色。

換句話說,雖然林志玲在影片中表演的角色總是非常扁平和單調,但是她一直在娛樂圈這個大舞臺上表演的“志玲姐姐”這個角色,且大獲全勝。

昨天林志玲宣佈退圈:

那正好我們也不妨就此來聊一聊“志玲姐姐”這個角色的演繹。

它很有趣。

“志玲姐姐”這個角色並不復雜,她具備兩個明顯的可識別特征:

1、外在:美貌特征。

志玲姐姐面容姣好,身材出挑——

此處面容姣好具體指符合古典審美標準的三庭五眼分佈,身材出挑則具體指胸大腰細腿長。

即所有完美的女性性征,都被林志玲聚合起來,托舉出瞭“志玲姐姐”這個極其標準的美女模型

2、內在:規訓特征。

溫柔甜美,情緒穩定,以“善於發嗲”和“情商高”出名。

都是大美女,但是她跟自稱范爺的范冰冰不一樣,她身上的服從性服務性遠高於攻擊性。(在這一點上志玲姐姐反而跟angelababy有些相似)

所以大傢看,當我們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去看待林志玲和范冰冰這兩個曾經都以美貌、情商高聞名的藝人時候,會發現,更具有攻擊性的范冰冰,整個職業生涯是大起大落,她的職業生涯挑戰和危機明顯多於林志玲;

范冰冰因為稅務風波五年後在柏林電影節第一次以演員身份亮相

而林志玲如今“安全下車”(主動退圈,而不是因為負面新聞被迫離開),中途固然也面臨瞭不少麻煩和困難,但是總體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平穩。

這一點,其實也是受她自己強烈的憂患意識的庇佑——

她比一般人都有更加熟知我們這個社會文化的框架所在,她非常清楚,可以性感,但是不可以賣弄;可以發嗲,但是不可以驕縱。

因此她在公眾面前,一直都牢牢地站在孫悟空給唐僧畫的那個圈圈之中,不願也不會踏出去非安全區半步。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志玲姐姐”雖然是走以性感美貌聞名的,但是仔細審視之下,會發現在華麗的包裝之下,其內核是一個非常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被規訓的女性形象。

為什麼我這麼說?

還是要說到她跟許知遠的一段聊天。

許知遠問林志玲大學念的什麼專業。

林志玲說念的是經濟學藝術史

許知遠說這兩個專業很矛盾啊。

林志玲說是的,自己本意是想念美術的,受父親的壓力就折中都念瞭,但是她真的對於美術非常喜歡,講到的時候興致勃勃,她會說:

“以前在古希臘、羅馬,它都是壁畫,對這點我就會特別感興趣。”

“(那是一個)更思想的時代,它也包括很多社會的一些階級意識,就老實說那個時候就是男權遠大過於女權。”

許知遠問她,對於古希臘、羅馬的人物誰印象比較深,林志玲沒有說出一個畫傢的名字,反而她表達說自己更感興趣的是那些畫在墻上的無名的壁畫。

就在描述墻上的壁畫內容時,林志玲支支吾吾起來:

“或是有些人會畫一些…. 這有些好像不太能講。”

“羅馬時代晚期,是很淫蕩的一個時代。”許知遠替她補全瞭她的猶豫。

聽到許知遠說出“淫蕩”兩個字,林志玲立刻如釋重負地對許知遠說,

“您說出這兩個字,我就不得不強調瞭,他們就會畫在墻上。就像你講到的,這個自由度,在那時候反而是被允許的,在現在它是,、在一個框架之中的,又被允許又不被允許的一種… 怎麼講,是羈絆嗎?也不是,可能變成有時候人就會變得很假。”

林志玲那一期聊瞭很多,但是這一段,在一個藝術通過對於人們的原始本能的描繪的話題上,她表現出來的興奮和猶豫,恰恰是林志玲與“志玲姐姐”這二者之間矛盾性的最有效體現。

看待“志玲姐姐”,一般人的認知順序是:

她首先是一個美女,其次,是一個眼界寬闊的海歸女性。

但實際上她這個主體的內在運轉機制其實是:

她首先是一個被嚴格規訓的傳統女性,然後,還長得漂亮。

大傢可以想想這其中的邏輯差別。

也許前者是林志玲本人,但是隻有服從後者的邏輯體系,才可以生產出一個長盛不衰的“志玲姐姐”。

如果遵循前者的邏輯,生產出來的隻會是一個高高在上卻泯然眾人的普通美女罷瞭。

原因也很簡單,後者,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有足夠多的受眾。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 “志玲姐姐”的成功,有時代的因素,有運氣的成分,但是就從她自己的演繹和經營來說,其實她就是制造瞭一個內在完美符合儒傢文化對於完美女性要求、外在又完全符合現代標準美女審美的一個形象。

因此,就算我們都認為林志玲在電影裡不是那麼會演戲,但是在娛樂圈裡、在公眾面前,她是會演戲的。

這沒有任何貶義。

這是一個論述。

同樣的邏輯,也充分解釋瞭為什麼林志玲嫁給現任日本老公黑澤良平這件事,會導致她的口碑一落千丈。

因為她之前全部的人設,都在“迎合”傳統社會價值期待的,而這個群體跟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群體是高度重合的。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

吃“志玲姐姐”人設的人,接受不瞭這個人設背叛自己。

說得再極端點,“志玲姐姐”(這個形象)嫁給日本人,這事兒的性質,其實就有點相當於,吳京突然娶瞭個日本媳婦兒——

每一個成功的人設背後,必然還代表瞭一種價值觀、一種群體認同。

在林志玲的這個話語體系裡,看客會認為林志玲就是“志玲姐姐”,吳京就是“戰狼”,他們是因為相信這一點,才會對於明星本人去投註大量的情感,進而為他們消費買單的。

但是實際上,人設,往往隻是一個角色。它並不真實存在。

真實存在的是人本身。

而基本上所有的塌房,都是受眾發現“某人”本身與“她的人設”產生瞭強烈的價值沖突。

例如某乖孩子抽煙,某好男人出軌等等。

並不一定是因為當事人犯下瞭什麼瞭不得的罪過,而是因為大眾感受到瞭一種背叛。

那是一種強烈的幻象被戳破瞭的憤怒。

林志玲在娛樂圈成功演瞭三十年“志玲姐姐”,能成功就是因為她內在跟這個角色有著很高的重合度,她是非常自律地經營著這個形象的,因此,其本人的魅力便由角色發揮得非常充分。

一夕之間,因為嫁人,很多事情發生瞭微妙的變化。

如今她選擇謝幕,十分體面。

但是某種程度上,它更像一場棄演——

是林志玲對於“志玲姐姐”這個角色的放棄。

“志玲姐姐”的根基已經被林志玲自己用行動連根拔起瞭,她如今的選擇,是屬於林志玲的瞭。

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舞臺。

臺下的觀眾有時喝彩,有時唏噓,而臺上的人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跟臺下的人玩著一場叫“猜猜我是誰”的古老遊戲。

曠日持久,不眠不休。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