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專傢建議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積極加入中醫藥元素,使眾多患者能得到中西醫兩種醫療體系的好處。\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政府近年致力推動中醫藥發展,《大公報》日前舉辦“發揮港優勢 增值謀發展─中醫藥新機遇研討會”,多位與會專傢學者均認為,本港人才儲備基礎好、科研勢力強、國際化程度高,應善用優勢,多管齊下推動中西醫協作發展,包括拓展“中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醫院及病種、設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建立中西醫互相轉介機制、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訓等,造福更多市民,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中醫中藥中心。\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趙之齊 李天源

  “香港是中西文化融會之地,除瞭擁有頂尖醫療體系外,也有優良中、西醫醫療教育體系,因此香港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具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的優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志秀教授指出,香港的註冊西醫現有超過12000人,註冊中醫師有超過8000人,是中西醫的人力資源優勢,也是中西醫結合能夠實施的人才基礎。

  基層醫療添中醫藥元素

  林志秀認為,香港的中西醫結合實踐已有雛形,體現在醫院管理局已推行多年的“中西醫協作計劃”,但目前涉及涵蓋病種有限。他建議循三方面推進中西醫結合醫療,包括拓展“中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的多發病及常見病;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積極加入中醫藥元素,使眾多患者能得到中西醫兩種醫療體制的好處;大力開展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研究,建立香港自己的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療指南,為中西醫結合臨床服務提供更好的循證醫療證據。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馮奕斌教授指出,香港的中醫既有過去100多年發展所形成的特色,加上過去20多年培養的中醫藥及科研人才,以及遍佈18區的中醫門診暨教研中心網絡,本港是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及國際化、中西醫結合最好的平臺。

  馮奕斌認為,推動中西醫協作,應確立各自的優勢病種,做好臨床指南,提供標準化、規范化的治療程序,繼而推動臨床研究及科學創新。本港現已有18區中醫門診暨教研中心,2025年將有中醫醫院,而中醫師私人執業在香港也很普遍,他認為,應該思考如何把這些資源及力量整合、昇華,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做好中西醫結合。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呂愛平教授則聚焦中西醫協作的未來發展,提出新思路,指出香港的中醫、西醫、生命科學和數據科學領域都很優秀,應該運用好這個重要的科技背景,“現在的中西醫結合隻有一個方法,便是將生命科學和數據科學融入其中。”

  融合中西醫教學

  呂愛平表示,現在中醫與西醫仍是分開的兩個領域,希望未來能建立將中西醫教育融合的教學體系,相信如果更多人可以同時修習中醫和西醫兩種課程,中西醫結合會更邁進一步。呂愛平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希望在大學內開設中西醫結合的實驗班,讓畢業生考取中醫、西醫兩個牌照,但這需要教資會批準,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本地的醫學人才並不短缺,關鍵是怎麼把中西醫的人才融合起來、產生協同的效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